黃柳霜希望爭取到出演女主角的機會,卻遭到多方反對,尤其中國政府反對她出演這一角色,米高梅公司的中國顧問也指出每當她出現在一部電影中,報紙就會發表一係列她的照片以及她給中國人丟臉的控訴,這對《大地》(TheGoodEarth)不同於以往東方色彩的電影而言很不合適。
失去這個角色,意味著她失去了最後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她給一位終身好友的信中,她抱怨好萊塢認為她太中國而不適合扮演正麵中國人的角色。她拒絕了製片方的建議,出演《大地》另一角色,一個負麵的中國女孩。她說:“如果你讓我出演阿蘭,我會非常高興,但是你讓一個擁有中國血統的我,去演劇中最不得人心的角色,在一個角色全為美國人的電影裏,我不能接受。”
女主角最終選定27歲的德國女演員LuiseRainer飾演黃皮膚的阿蘭,她曾一舉拿下1936年和1937年兩屆奧斯卡影後,《大地》是她兩部扛鼎作之一,她從沒到過中國,由她飾演農婦阿蘭這個忍辱負重、被男人拋棄的“大老婆”讓奧斯卡評委感覺很逼真。這些都讓黃柳霜感到從未有的失落,30歲,一個對女演員不再有更多期待的年齡了。
受此挫敗後,黃柳霜第一次踏上了母國的土地,家人已從美國回到台山老家定居。
尋根之行中,她在上海受到了最熱烈的歡迎,當場者中除上海電影界外,還有顧維鈞大使及夫人,林語堂博士等社會名流,並和京劇大師梅蘭芳共進晚餐。一向尖酸的媒體也似被她真人的明豔所打動,表現出了難得的友好。她動情地說:“當我在德國受到影迷歡迎時,作為在場的唯一一個中國人,我被一股強烈的孤獨感所淹沒!能與廣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
上海、香港行,她得到影後胡蝶和梅蘭芳等熱情款待。早在1930年梅蘭芳去訪美演出時,黃柳霜已竭盡地主之誼,陪伴在側,盛情招待。《良友畫報》對她作了一係列報道,她還登上了雜誌的封麵,對她的專訪中充分肯定了她好萊塢華裔第一女星的成就。
“我真希望我生在中國!”她由衷地說。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她寫道:“雖然中國對我來講是個陌生的國度。不過,我終於回家了!”
她也多次表達要學習中文和中國戲曲,了解中國文化和曆史的願望。這次尋根之旅,喚醒了她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國之情。
出於父親從小的教育,黃柳霜長在美國,但對中國深情難忘。在她打算回國探親前,她開始惡補國語(她隻會講廣東話)。應該講她極有語言天賦,當年為拍一部德語片,她僅花4個月工夫就可以用德語對白了。掌握了普通話,她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包括一代戲劇大師梅蘭芳,還有影後胡蝶。
與國內專業人士的這番會晤,連一直走在時尚前沿的黃柳霜也大開了眼界,短短11個月中,走南闖北,收獲了大量有濃鬱風情的旗袍、繡花椅套等各類物品。這讓她後來在與克拉克?蓋博合作的電影《好萊塢派對》(HollywoodParty)中,盡情展示出了一件件婀娜嫵媚的旗袍裝。
仔細查找下,網上還能找到她訪問上海時期的8分鍾新聞片段,黑白舊時光,雖然模糊不清,場麵如同眾星捧月,這時的黃柳霜,也許一度有找到了家的感動。
豔星與非議,被宋美齡封殺
在美國種族歧視與狹隘民族文化細縫中,她又一次傷痕累累。
黃柳霜探親回美國後不久,抗戰爆發,她出席各種聚會、集會發表演說,呼籲美國支持中國抗戰,並拿出首飾義賣全部捐贈。
1942年到1943年,宋美齡訪美,她發表那篇著名演講後引起美國各界巨大轟動。在好萊塢,宋美齡的演講引得許多著名影星簇擁在她左右,卻唯獨沒有黃柳霜好萊塢一號華裔女星的身影。
英雄報國無門,古已有之,她以一個弱女子身份想盡點綿薄之力,得到的卻是精英圈代表的拒絕。理由是,她代表的隻有洗衣店、餐館、黑幫和苦力組成的舊中國人的形象。中國還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他們才能代表新中國人的形象。
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女人,最先學會的是以男性目光看待女人的“丟臉”。在善於政治作秀的宋美齡的壓力下,黃柳霜自知無力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