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山裝的前襟為什麼有四個口袋和五顆紐扣?它們有什麼含義嗎?
“中山裝”,顧名思義,是根據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思路設計的。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初期,就提出“盡易舊裝”的口號,來表示革命的決心。武昌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遠渡重洋,避居日本。在此期間,他看到日本學生所穿服裝簡單樸素,方便大方,而清朝的長袍馬褂在日常生活中卻顯得臃腫繁瑣。於是他就和居住橫濱的華僑裁縫一起,結合日本學生裝和士官服的特點,共同設計並加以改造:直翻領;單排七粒扣子;上下左右四個口袋,有口袋蓋;背麵有縫;中腰處有腰帶。最早的中山裝是這樣的。
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內也曾爭論過服裝問題,孫中山先生於是帶著日本陸軍士官服、學生裝和他在日本期間設計的早期中山裝,到上海的“榮昌祥”西裝店,請服裝師以這三種服飾為基本樣式,設計一件上裝。做成後,孫中山帶頭穿上,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服裝稱為“中山裝”。
中山裝前襟的四個口袋,代表治國的四綱:禮、義、廉、恥;前襟的五顆扣子,代表五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機關的獨立;袖口的三顆扣子,代表民族、民權、民生,即三民主義。
當時的國民政府憲法明確規定:一定級別的文官在宣誓就職時必須穿著中山裝。在辛亥革命後的革命歲月裏,中山裝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北伐軍、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早期的解放軍軍裝的樣式都是根據中山裝設計的。
12現代女士非常喜愛的旗袍是如何演變來的?
旗袍原是我國滿族旗人男女通用的服裝。起初旗袍的式樣寬大、平直,長度一直到腳。這種長袍包裹嚴實,容易抵擋北方的嚴寒。進入中原後,滿族人依然保留了旗袍的寬大特色。
民國初年,清王朝雖然不存在,但旗袍反而在漢族婦女中流行起來。這時的旗袍已成為婦女的專屬服裝。20世紀20年代,受到西方窄身服飾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多了起來,這在當時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尤其突出。當時的裁縫把旗袍衣身縮短,腰身緊收,下擺也有所升高。到了30年代,旗袍下擺縮短到膝蓋的位置,袖子也越來越短,這樣既顯得時尚,又符合東方女性玲瓏含蓄的身材特點。因此旗袍逐漸受到追捧,成為當時女性最時髦的服裝。40年代開始,旗袍大都沒有了袖子,領口也逐漸降低,這樣更加修身,更符合現代的審美。如今的旗袍,在款式、用料、色彩上更加豐富多彩,並注重融入現代元素,與其他服裝有更多的搭配,再次受到了年輕女性的青睞。
13我們通常把說讓人高興的話叫做“戴高帽”,古人真的戴這種帽子嗎?
古人的服飾一般分為冠、衣、裳、履四個部分。冠就是帽子,履就是鞋子。帽子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曆史,帽子最早又叫“頭衣”,即頭部的衣服,到了秦漢的時候還沒有“帽”這個稱呼。頭衣可以分為冠、弁、冕等幾類。貴族所戴的帽子叫“冠”,男子二十歲成年之後才能戴冠,叫做“行冠禮”,即成人禮,意味著男孩子要開始承擔責任了。現在的韓國和日本仍然保留有這種冠禮。由於冠是貴族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受貴族的重視。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衛國遇到一場王室兵變,在打鬥過程中,子路束冠的纓被敵人砍斷了,他說:“君子死,冠不免。”為了不使冠掉下來,子路隻能放下武器係纓,結果被對方殺死了。可見冠對古人的重要。佩戴冠的習慣一直持續到清朝。冕是大夫以上的貴族參加典禮時所用的禮帽。弁是皮革或布做的帽子,是次於冕的禮服服飾。
唐代人常常佩戴襆頭,這是一種包頭的黑色頭巾,後來人們在襆頭裏加上鐵絲或者竹條支撐,使得襆頭更加挺拔,就成了我們所熟悉的烏紗帽。襆頭流行後,就漸漸成為主要的頭飾,成為上到皇帝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佩戴的帽子。唐朝時胡服盛行,因此胡帽也跟著流行了起來。宋代的時候,為了防止官員們交頭接耳,襆頭的兩個襆翅還特意做成了翹起的形狀。元代的北方疆土很廣,一直到現在的俄羅斯境內,天氣寒冷,所以貂皮帽和暖帽很受北方人歡迎。清朝時期,最常見的就是瓜皮帽了。
古代的不同時期,確曾出現過戴高帽的裝扮。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就喜歡帶高帽子。他在《涉江》裏麵說:“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意思是說,我年幼的時候就喜歡奇特的服裝啊,年紀大了也熱情不減。佩帶著光閃奇麗的長劍啊,頭戴著高聳入雲的切雲帽。
元朝的蒙古婦女也流行戴高帽子,人們把這種高帽子叫做“顧姑冠”。這種冠高三四尺,而且帽子的高度還和戴的人身份有關,由於這種冠太高,婦女出入營帳時隻能把頭低下,很不方便。
到了明朝中期,戴高帽子的習慣又一次流行了起來。有一位尚書就喜歡“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意思是這個尚書喜歡把烏紗帽做得很高,官靴的底子做得很厚,抬轎的木杠也做得很高,來顯示自己的威儀。
我們現在通常把說讓人高興的話叫“戴高帽”,關於此還有一個笑話:有個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職,走之前去和他的老師告別。他的老師告誡他說:“外地的官不容易當,最好謹慎些。”那人說:“我準備了高帽一百頂,見到一人就送他一頂,這樣應該不會和別人發生衝突了。”老師聽後很生氣地說:“我們應以正直的原則與人交往,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那人說:“天下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聽後點了點頭:“你說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那個人出來後對別人說:“我原來一共有一百頂高帽子,現在隻剩下九十九頂了。”可見,這學生不經意間就給老師送了頂“高帽子”。所以當別人誇讚我們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被別人戴了“高帽子”。
14“羽扇綸巾”的裝束很潮嗎?為什麼諸葛亮、周瑜都是這樣的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