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曆史名詞(2 / 2)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什麼?

《漢書》,書名,東漢班固撰。100篇,120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西漢一代史事。繼承《史記》體例而稍有改變,如改“書”為“誌”,取消“世家”,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誌及“百官公卿表”等,是研究西漢曆史的重要史料。

漢朝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是什麼?

“三公”,漢朝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三公之設始於周朝,但所指說法不一。從漢武帝起,因受經學影響,稱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為三公。西漢成帝後,漸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為大司馬、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並以改稱後的三大臣為三公,同行相權,並稱宰相。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因尚書台上升為政務中樞,三公被架空。漢和帝以後,外戚、宦官交相專政,三公僅為備員。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置丞相、禦史大夫,並自為丞相,漢朝三公製遂告終止。

我國第一部字典是什麼?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人許慎寫的。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把部首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每個詞下麵先解釋含義,再分析字形,最後辨別讀音。全書一共收錄了9353個字。在解釋字義的時候,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製度、禮儀、世間人事等各個方麵的內容。

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合稱是什麼?

九卿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合稱。先秦文獻中有卿之說。秦始皇時無九卿之稱,實則中央事務機構也超過九個。漢初沿秦,名稱有所變更。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之中。《漢書》中的卿,有太常、光祿勳、太仆、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內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10餘種官。將九卿定為9個機構及其長官名稱始於新莽,其製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東漢中央政府中亦設九卿官職。《續漢書》中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之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辨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讀史心得】

《說文解字》成書後,從三國時期就開始有人研究它,陸續有人為這本書作注。研究《說文解字》成了一門專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