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最為簡單的常識,在450多年前,卻視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邪說”而遭到壓製。這是為什麼呢?
日月星辰東起西落,在圓穹形的天上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古代的宇宙論用生動的神話去解釋人們的這種直觀印象。比如在古埃及法老陵墓的壁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彩色漫畫:地球上方的空氣之神支撐著蒼穹圓拱。太陽神白天泛舟橫越地球上方的天空,晚上又駕船穿渡地球下麵的水域,回到他每天旅程的起點。
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首次提出“地心說”,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廟的中心。公元2世紀,希臘人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地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圍繞地球旋轉,並依次排列,形成七重天。七重天外,是布滿恒星的恒星天。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統治著一切。托勒密的“地心說”正符合宗教神學對宇宙的解釋:靜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天外是第九重天,上帝就住在那裏。上帝為照亮白天,造了太陽,為照亮黑夜,又造了月亮。這樣一來,地心說便成了教會維持其神權統治的工具。人們就在“地心說”的迷霧下度過了漫長的1400多年。
15世紀末葉,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文藝複興、遠洋航行和宗教改革等一係列的曆史變革,震撼了整個歐洲大地,也推動著天文學的革命。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2—1543)首當其衝,吹響了向神權挑戰的號角,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中心人物。
1473年2月,尼古拉·哥白尼誕生在波蘭一個叫托倫的村莊一個烤麵包的家庭裏。他10歲時,父親死了,便跟著舅父過活。他舅父是一個主教,哥白尼要舅父給他講太陽和星星的故事。舅父給了他一些天文學方麵的書,他如饑似渴地讀著,然後又轉回到天空這本開卷的“書”上——不斷地觀察著有趣而神奇的星宿變化。
18歲時,哥白尼進了克拉科夫大學。在那裏,他獲得了醫生證書,並學會了繪畫,還鑽研了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學會了使用天文儀器。從此,他對天文學的興趣更濃厚了。
1495年,哥白尼前往文藝複興的搖籃意大利,先後在波倫亞大學、帕多亞大學和斐拉拉大學學習醫學、法學、神學和天文學。1499年,26歲的哥白尼應聘當了羅馬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在羅馬大學,他一直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來教天文學。“地球中心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提出來的,公元2世紀,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論證,使它係統化。托勒密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球形體,天空像是一隻翻轉過來的碗,地球靜止不動地處於這個碗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運轉。這種理論後來被教會所利用,他們胡說,上帝創造的地球居於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創造出來點綴宇宙的裝飾品,正如地球上的江河、森林、五穀都是上帝創造的一樣。因此,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被教會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