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雖已完稿,心中並未釋然。走過一片沼澤,似乎沒有收獲所希望的綠洲,也缺少那種油然而生的興奮與激動。或許學問上的“綠洲”是若隱若現的、飄遠的存在,但它始終構成了我們前行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四年前,來到了美麗的華中科技大學,開始了我的博士學習生活,師從馮向東教授。馮老師博學睿智,溫文爾雅,頗具學者風範,堪稱經師人師。在先生的引導下,或習讀著作經典,或研討治學方法,或交流研究思想,諄諄教誨,殷殷期望。其敏銳深刻的思考,廣博開放的視野,合理推展的想象,不斷引領我們探詢學術之殿堂,窺伺其真諦。隻因本人生性愚鈍,才疏學淺,雖朝仰暮伏,傾心向往,然終難得先生要領於萬一,難入其學術之堂奧。
本課題自始至終是在馮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從選題到思路到觀點的提煉,都無不凝聚著馮老師的心血。馮老師在有關科學文化、科學教育方麵有著突出的學術成果,在關於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以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方麵有著極為深刻的見解,這些無疑是研究本課題的重要基礎和智力源泉。而先生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給予的精心指導以及多方麵的關懷,先生在這幾年以來對我的寬容與厚愛,並非僅僅用“感謝”就能形容和包含的,這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並將成為我以後學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求學期間,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的劉獻君教授、塗又光教授、張應強教授、別敦榮教授、文輔相教授、陳建文博士等,他們豐富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給了我豐富的啟迪和教益,向他們致以最深情的謝意;特別感謝周光禮教授,我的求學及發展路徑一直受到他的感染與影響,也得到他許多具體的、大力的支持與幫助。他的博學與多才,他的敏銳與好思,一直為人所稱羨;謝謝導師組成員張曉明教授、陳敏教授、陳廷柱博士等,在一次次學術活動、民主生活中我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從而也產生了至為深厚的師生情誼。你們的為道與為人,學問與修養的完美統一,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榜樣力量。謝謝你們在我論文開題及寫作過程中的無私指導與熱情幫助。
感謝我的同學李明忠、趙軍、朱曉剛、徐警武、何放勳、李從浩、陳亞玲、魏海苓、康紅、王向紅、田虎偉、孫平、李尚群、李誌峰、沈振鋒,等等。為了同樣的目的與理想,我們攜手走進華中科大,度過了愉快、緊張、有趣的共同時光,留下了諸多美好而有價值的回憶,這構成我人生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感謝“馮向東教授工作組”提供的交流與學習的平台,這裏彙聚著知識、思想、友愛、信念,這裏構築了大家的精神家園。我是工作組的一員,我且受用著工作組所提供的思想風暴與智慧養料,並將對我的學術視野、智力空間甚至生活方式帶來長期的影響。這是一所不可忽視的“無形學院”。
我的工作單位湖南第一師範為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與支持,在此深表謝意。我所在的教科係林光明書記時常詢問我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關懷體貼之至,使人倍生感激之情。我的同事們也經常關心我的學業進展,並給予了積極的鼓勵和由衷的幫助,在此一並感謝!
感謝我的家人,他們是我攻讀博士學位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我多年來一直有誌於學的精神動力。我父母是農民,至今生活在農村,卻也懂得讀書的道理。我的每一次向外求學,是他們最感驕傲自豪的事情,是對他們最重要的精神饋贈。妻子劉雪飛女士在我讀博期間,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還要教育和照管年幼的女兒,實在是難為了她。她對我的默默支持與奉獻,是難以言表的。女兒雖隻上小學三年級,但已懂事不少,且往往在我寫作煩悶、枯燥時,她的天真的逗趣與好奇的發問給了我舒緩而輕鬆的情緒效果,謝謝女兒!
博士學位論文隻是學術訓練的開始,未來的路還很漫長,我將不辜負眾多關心我、支持我、幫助我的師長、親友、同學、同事們的期望,朝著既定的目標與理想,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學術藍天。
王建平
2008年4月於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