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理學思想的確立(1 / 1)

理學在元代的北傳並取得正統地位,是元朝統治下的漢族儒士,在失去了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力後,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表現。

在金朝,理學就已經在北方的局部地區流傳。金章宗時,信安人杜時升隱居嵩洛山中,以程學授徒,他是在北方傳播“伊洛之學”的第一人。貞事占南遷後,理學著作開始在金境流傳開來。最早在金境公開刊行、造成廣泛影響的,是張九成作解的理學著作選集《道學發源》。

蒙古滅金後,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展開。1235年,蒙軍攻陷湖北安陸後,俘虜了“鄉貢進士”理學家趙複。趙複被俘後很快得到了元朝的重用,當時元朝行中書省事楊惟中及僚屬姚樞等受命在俘虜中搜求儒、道、醫、卜以及工匠藝人,知道趙複是南宋名儒後,立即護送他北上。趙複被護送到燕京後,在太極書院講學,向他學習理學的人有上百人之多。其中北方儒士姚樞、劉因、竇默、郝經也在其內。在太極書院講學期間,趙複也刊行了自己的著作《伊洛發揮》。後趙複又持此書遍遊河北、山東,宣講程朱理學,將理學思想較為係統地介紹到北方。所以《元史》認為“北方知有程朱之學”是從趙複開始的。

但由於趙複不願做官,不久就在真定隱居了,所以他並沒有直接促使理學成為官學。許衡則將理學變成了官學。忽必烈經理漢地時,重用儒士,讓姚樞擔任勸農使、許衡做京兆提學。許衡所在州縣都建起了學校。1262年,忽必烈設諸路提舉學校官。許衡在1265年接受忽必烈召見時,提出了采用漢法的五條建議,其中第四條就是:“自各城市州縣都要設立學校,讓皇子以下的普通百姓子弟都能上學,以懂得父子君臣的綱常倫理。”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並逐步實施。後來又在京師設立了蒙古國子學,許衡作為國子祭酒主持國子學事務,在元朝的蒙古人、漢人官吏和貴族的子弟中招收學生入學讀書。國子學的學製體係都是許衡按照朱熹的教育思想確立的。1287年,元朝正式建立國子監學,由許衡的學生耶律有尚任祭酒,一切也都遵從許衡的體係進行教學。1291年,元朝又在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了小學,自此從京師到郡縣,元朝統治的各地都設立了學校。

在元代,地方有自由建學的權力,因此書院的數量遠遠超過宋朝,北及大漠,南到雲南,都有地方辦學。書院的山長由政府任命,掌錢穀的直學則由郡守及憲府(廉訪司)考試選補。自京學到州縣學以及書院的學生,經守令的薦舉和台憲官的考核,合格者可出任教官或做吏員。雖然通過這一途徑不能讓讀書人做到省台的要員,但在科舉停辦的時代,仍然給讀書人指出了一條出路。而程朱理學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得到傳播發展的。

程朱理學在全國的廣泛傳播,為元仁宗在1313年恢複科舉考試創造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元代科舉鄉試的程序為,蒙古、色目人為一科,試二場。第一場經問五條,第二場策一道。至正時改為經問三條,增本經義一道。經問隻在《四書》內出題,經義須從五經中明選一經為本經出題考試。漢人、南人為一科,試三場。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於《四書》內出題,經義一道,從五經中出題,各治一經。

元朝的科舉考試已經和明朝的科舉製度十分相近了。當時的考生在答題時,《四書》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詩》用朱注,《尚書》以朱熹弟子蔡沈的《書集傳》為主,《周易》以程頤的《伊川易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注疏,程頤、胡安國的《春秋傳》、《禮記》用古注疏。

這樣一來,讀書人認識到,如果不讀《四書五經》,不學程朱理學,就沒有出頭的一天,所以《四書五經》就成了世人奉為經典的書,理學思想也在這一時刻被確立。這以後,文廟從祀諸賢的坐次在元代也已依照理學的道統觀加以排定。1313年6月,仁宗以先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拭、呂祖謙和許衡從祀孔廟。1316年7月,“詔春秋釋奠於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這樣,全國的文廟製度被統一起來,道學的正統地位及其所宣揚的道統說在這時正式得到了朝廷的批準。

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對元後的明清影響巨大。盡管理學到明末清初時已經徹底沒落,可由於它是官方的正統學說,加上有科舉製的支撐,也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枷鎖,存在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