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由無數潛流彙集而成的長河。當我們了解了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諸多成就之後,我們總會設身處地地想,在商代,商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住在哪裏,他們是老死不出家門半步,還是足跡遍布天下呢?下麵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尋找答案。
絢爛多姿的服飾
由於商代距今時間久遠,而衣服又屬於難於保存的物品,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商代的服裝實物。現在研究商代人穿衣打扮,除了通過古代文獻對商代服飾的零散記載外,主要靠考古發現的商代玉、石、銅、陶人像雕塑所顯示的衣冠來推測。
尚處奴隸社會的商代是一個由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朝代,處處顯示著等級的差別,在穿著上亦不例外。奴隸和平民的衣飾簡單甚至衣不蔽體,而奴隸主貴族則要考究得多。
從衣料上看,商代平民和奴隸穿著的大多是植物草莖編織品,手工粗劣,色調單一。而奴隸主貴族們則相當講究,衣料大致分兩種,即“衣”與“裘”。
“衣”是紡織品的統稱,這些紡織品又可以細分為絲帛布和麻、葛布。比較起來,當時的貴族們更偏好前者,即那些柔軟舒適的絲綢織物。商代的工匠們紡線主要使用紡輪,石製和陶製的都已經十分普遍。根據考古發現,那些幾千年前的工匠們不但已經有了繅絲技術,而且還掌握了如何為麻葛、蠶絲纖維脫去表麵膠質的方法,經過脫膠處理的纖維相當結實耐用。此外,他們還掌握了用羊、馬、牛等動物的毛製作毛織物的技術。
“裘”是用獸皮製成的衣服的統稱。“裘”在商代屬於比較貴重的服裝,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含義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
在服飾上,商代人穿衣打扮最基本的模式就是“衣”與“裳”。“衣裳”這個詞在現代泛指衣服,但在古時是有很大區別的,“衣”專指上衣和上裝;而“裳”則是所有下裝的統稱。而且,當時人的下裝是不包括褲子的,而隻有裙子。商代人一般就是上衣下裳,然後在腰間束一條寬帶。
商代社會各個階層所穿的衣服存在著明顯差別。大多數奴隸們實際上是沒有衣服穿的,隻能赤身露體,或是在腰間束條布帶。貴族們的服裝樣式則很精致講究,而且不同等級的貴族們服飾也不盡相同,主要體現在上衣的長度和領口的形式上。
據專家考證,當時中原地區的高級權貴們,衣服一般都帶有華麗的圖案或花紋,上衣的長度到達臀部,袖口比較窄,袖子蓋住手腕,無論男女,下身都係一條帶褶的短裙。他們的衣領和衣襟與現代的西裝相差不大,兩邊衣襟交疊在胸前,隻不過商代人的右襟要壓在左襟上,與現代正好相反。中小貴族們所穿的衣服樣式和高級貴族們大致相同,隻是上衣的長度稍長,前襟在膝蓋以下,後襟要達到足部,而且衣服上一般沒有花紋。下層平民和奴隸則更簡單,衣服一般是圓領,下擺一直拖到地麵。
商代人已經開始逐漸擺脫了光腳走路的習慣,因此鞋子的質地和式樣也顯得尤為重要。平民和奴隸大多數仍是赤腳,但也有用樹皮、草、麻等材料編成草鞋來穿的。這樣的草鞋隻有鞋底,用繩子穿起來係在腳麵上,就勉強算是一雙鞋了。高級貴族們的鞋子多是皮製的,鞋幫比較高,鞋尖向上翹,鞋底是平的。上層集團的統治者和婦女們的鞋子則多是絲織品,同樣是平底高幫。中下層貴族們的鞋要簡單一些,多是用麻葛布製成的,式樣大致相仿。
除了衣服和鞋子,商朝人也開始有了戴帽的習慣。不過當時的帽子式樣很單調,戴的人也不多,他們更願意注重發型和首飾方麵的裝扮。當時的人喜歡使用玉製或骨製的簪子來挽住頭發,已經能做出很多種別致的發型。他們還喜歡在衣襟上鑲上漂亮的花邊,在衣角、腰帶上垂掛各種佩飾,並佩戴手鐲、項鏈等飾物。製作這類飾物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除了有玉製和骨製的之外,還有石頭、蚌、貝殼等許多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已經頗為精致。
中華飲食基礎的奠定
民以食為天,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的飲食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不僅有了主食和副食之分,還有了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而且在廚師中已經有了詳細的分工,也基本上掌握了目前常用的煮、醃、蒸、烤等多種烹飪方法,為中國飲食名揚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礎。
據考證,商代時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兩次開飯時間大致相當於現代上午九點和下午五點。王公貴族們則是一日三餐的,除了上述兩餐之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他一些考古資料的研究,專家們認為商代種植的作物最普遍的是“粟稷”和“黍”。“粟稷”是當時占最主要地位的糧食作物,這個名稱是當時的叫法,實際就是小米。它之所以能成為商代人最主要的糧食,是因為在當時的農業發展狀況下,耐旱的特性使它成為所有農作物中最容易種植的,而且產量比其他糧食作物要高一些,又更易於保存,因此地位最為重要。“黍”就是黍子(去皮後就稱為黃米),它的產量不如粟稷,卻是釀酒所必需,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除了粟稷和黍,商代人也種植麥、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東西在當時都屬於奢侈品,隻有貴族們才可能享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