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關於這本書,到底想表達些什麼呢?或許是出於對現實的憤恨,亦或是嫉妒那些同齡之人在某個自己憧憬的領域超越了自己,大半還是對這個年紀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悲傷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年的確是一件值得祝賀的事情,因為潛意識的開始認為自己應該背負責任了,但是也的確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也許會有那麼一兩個舊友出現在你麵前,述說著他(她)現在的光輝事跡,你要用積極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羨慕和祝福之情,但是內心卻是苦澀的,總是不自覺的會拿他和自己作對比。於是在這樣的比較中我們產生了不平衡,開始憎恨一切比自己現狀要好上很多的人或事。
我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人總是缺什麼就想表達什麼。就像缺乏勵誌的人總是習慣用一些勵誌的東西來裝扮自己的外在,缺乏美麗的人則總是喜歡把自己拍的最美的照片公之於眾,渴求戀愛的人總是喜歡用一些很傷感的語句來從側麵表達自己的內心。
但是,這一切其實並不惡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需要認同,就像小說家的作品希望得到讀者的認同一樣,在某個時段自己的情緒陷入高峰或跌落低穀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和你心靈相通的人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內心卻又是極其孤獨的,孤高的將一切都排斥在外,因為我們希望被人懂,但卻極其厭惡那種被說教的仿佛看穿了一切的高高在上的語氣。所以在片刻的誌同道合之後我們會習慣性地再次把距離拉開,古人所言的同塌而睡,抵足而眠已經不能適用於現在的友人關係了。
在這個年紀中,學會了用虛偽的語氣來敷衍一些事情,仿佛這個世界在自己的眼中都是不真實的,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就已經不遵從本心了,而是要思考過後再說,希望說的話能夠更符合你現在的身份。但是真正的你是什麼樣子呢?那個影子在這樣的變化中慢慢的消失不見了,以至於到了現在你能夠虛偽的應對一切了,或者說不用想就能脫口而出,身隨而動了,開始忘記了自己以前曾想過要做些什麼,忘記那些很幼稚卻很有趣的想法,忘記真正的欲望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於是開始陷入了比較當中,在比較中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比較中變得迷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