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走後,村長和幾位族老卻沒有離開的意思
他們相互對視一眼,隨後把回、張、王、鄭幾家人話事人叫到一起,準備繼續商討往後逃荒的大事。
為啥單找這幾家人一起商量呢?這背後可大有緣由。
老回家的長子回長安,雖年紀輕輕,卻早已嶄露頭角,成為村裏唯一的秀才,不僅學問見識遠超同齡人,做事能力也超強。
再看張家,張老秀才一生飽讀詩書,別看他隻是個教書先生,但他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有好些人都已經成為了國之棟梁,這足以證明他的學識和育人能力。
有他在,逃荒路上的很多難題,說不定都能迎刃而解。
王家同樣不容小覷。先不提見多識廣的王老爺子,就說年輕一輩的王昊,他是回長安的連襟。
十二三歲起,他就跟著父親趕著馬車,風裏來雨裏去,給人趕車拉腳。
不管是長途跋涉,還是短途奔波,拉人也好,運貨也罷,他都幹得得心應手。
常年奔波在路上,他接觸的人也形形色色。
有達官顯貴,也有樸實憨厚、為生活奔波的平民百姓;有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的江湖俠客,還有溫文爾雅、出口成章的文人雅士。
他經曆的多了,也練就了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力,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鄭家呢,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人物,但他們家男丁眾多,能給人帶來滿滿的安全感。
而且,每個人手裏都有一把趁手的武器,平日裏用來打獵防身,關鍵時刻,這些武器就是他們逃荒路上的底氣。
要是遇到有那不識相的,他們亮出家夥,人少的團隊還真就不敢輕易上前挑釁。
更重要的是,王郎中還一直跟著他們,很顯然,王郎中和他們走的非常近,看樣子不管老回家這夥人去哪兒,他都會跟著到哪兒了。
逃荒的路,本就充滿未知和危險,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生病、受傷。
如果隊伍裏有王郎中在,就像有了一座移動的醫館,大家心裏就像吃了定心丸,踏實多了。
這幾家人每家都有一個或者兩個能左右整個隊伍未來的人物,所以村長以及族長、族老們想把這些人留住,而留住這些人的關鍵就是回長安。
他們和回長安都是親屬關係,自然不會拋下他,他也不會不管哪一家。
所以留下回長安的辦法就是利用他的善良和責任心。
等人都到齊後,眾人紛紛席地而坐,老族長輕咳一聲,先道歉再奔主題,他說:“長安呐,肖婆子是個胡攪蠻纏的,你可千萬別往心裏去。
是我們沒管好她們,是我們禦下不嚴給你添堵了。我給你賠不是了!”說著,老族長雙手抱拳,鄭重地朝回長安拱了拱。
回長安見狀,急忙上前一步,雙手托住老人的手,自己也順勢“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他急切地說:“族長爺爺,您這是幹什麼呀!您這是要折我的壽啊!我怎麼能受得起您的禮啊!”
“好孩子,隻要你不生氣,別說讓我這個老骨頭給你行禮,就是讓我下跪,我也心甘情願呐!”老族長說著,急忙雙手一用力,扶起回長安,讓他坐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