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陽穀縣,有一個具有兩千年曆史的古老村落,被譽為中國軍事的“活化石”,它就是迷魂陣村。
提起迷魂陣村的來曆,還得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有兩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孫臏和龐涓師從智者鬼穀子研習兵法。後來龐涓出任魏國大將,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能,怕孫臏將來地位在自己之上,就把孫臏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剜去膝蓋骨)。孫臏拖著傷殘的身體,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到齊國,擔任了軍師。此後齊魏相爭時,孫臏就在陽穀無魂山的地麵上擺出了迷魂陣,把龐涓大軍圍困於此。後來孫臏在西南角開了個口,放龐涓逃了出去。誰想,到了馬陵道口,孫臏又擺了個迷魂陣,龐涓再次被圍,最終兵敗自殺。後來,村民在這個地方按孫臏布兵的格局建房,形成了迷魂陣村。
迷魂陣村全村路徑斜曲,東西並列的兩大塊分為前後兩街,房屋隨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異,一條街的兩旁都稱堂屋,卻正好差90度,猶如一座設計精巧的迷宮。外來人進了村,沿著村內狹窄的街道行進不久,就會覺得方向隨時都在改變,完全不辨東西南北,甚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會發生錯覺,要想走出村子,更是比登天還難。為此,當地還有一則民謠唱道:
“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轉到黑。”
另外,迷魂陣的東半部分又被稱作“前迷魂陣”,西半部分則是“後迷魂陣”。當外人進入“前迷魂陣”時,多會感到“後迷魂陣”在北方;奇怪的是,當人們進入“後迷魂陣”時,又會感到“前迷魂陣”在北方。進入村子,沿街巷前行,總難以把握前進的方向,走了大半天,卻又回到了老地方。在這裏,若按習慣以太陽推算時間,竟會產生幾個小時的誤差。在“前迷魂陣”還不到上午10點鍾,就會感到是正午12點;而在“後迷魂陣”,正午12點,又會有下午4點鍾的感覺。
迷魂陣村能夠出現“迷魂”的效果,是由於房屋的傳統布局造成的。原來,村莊的整體布局不是平麵展開的,而是呈新月形的獨特布局。村莊的兩條主要街道,按弧形由東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沒有固定的方向,又沒有一條端直的胡同。街巷交叉多呈“丁”字形,而房屋則按街道走向建築,樣式也基本一樣。由於變化不明顯,也沒有標誌物作為參考,所以不熟悉村子情況的人就很容易分辨不清方向,最終迷失在“迷魂陣”裏。
懸在半空的“人間寺廟”
“懸在半空的寺廟”貌似很神奇,其實,在我國山西省的恒山上,就有這樣一座獨特的懸空寺廟。細致一看,它不過是一座普通的佛寺,規模不大,裝飾不奢華,可是它卻以奇特的身姿、巧妙的結構,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將人們帶入一個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年間,當時有位德高望重的大師即將仙逝,在他臨終前,留下了一個遺訓:要傳人們想盡辦法建一座空中寺院。這樣,寺院既可以接引上天的靈氣,也可以避免受到下界塵囂的喧擾。人們一走進寺院,就會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能平心靜氣,淨化心靈。
大師的傳人們聽到這個遺訓後,不免麵麵相覷。大師的想法雖好,但如何才能實現呢?傳人們為此愁得寢食不安。後來,有一個不為人注意的小弟子獻上了一張圖紙,人們一看大喜過望。
原來那圖紙上畫的正是一座懸空寺的圖樣,那精巧的構思令人歎為觀止。
有了圖紙,懸空寺不再是空中樓閣。於是傳人們馬上開始籌集資金,精心選址設計,足足經過了43年才動工修建。最終,懸空寺被建在西側崖壁的一個凹陷處,它不是坐落在厚實的磚石台基上,像人們常見到的那樣,而是由纖細的木柱和木梁支撐著,這些木梁深插入岩壁中。遠遠看去,整座寺廟仿佛懸掛在半空中,非常巧妙。
在懸空寺剛剛建成之後,很多好奇的百姓都前來參觀,可是他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會掉下來,都不敢向裏麵邁進一步。為了讓人們放心,工匠們不得不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但這些木柱有的根本不受力,高高低低的木柱落在大大小小的石塊上,有的石塊小得令人難以置信,有的石塊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要鬆動滑落了。人們戰戰兢兢地走進寺廟,過了很久,也不覺得寺廟有絲毫的晃動,這才放下心來,都對這奇妙的懸空寺交口稱讚起來。
懸空寺之所以能懸掛在峭壁之上,是因為古代聰明的匠師巧妙地使用了杠杆原理。整間寺廟的重量實際分別由每層岩壁中的木梁承擔,木梁底部由木柱支撐,這樣岩石作用力與木柱的支撐力就形成了一對杠杆力,使岩石與建築巧妙地聯結為一個整體,非常穩固。另外,懸空寺飛梁所用的木料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的,據說用桐油浸過,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得以千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