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發光的土地
據說在河南周口市,有一塊土地會在夜晚發出亮光,引來無數好奇的人們觀看。
這塊奇怪的土地本來不為人所知,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當地的一個修路工人發現了。2006年11月的一個夜晚,天色漆黑一片。這位修路工人結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準備收工回家。當他經過一片麥田中間的一條小路時,發現路邊一道窄窄的壕溝正隱隱現出藍色的光芒。
一開始,修路工還以為是自己太疲勞,看花了眼。可當他揉了揉眼,定睛細瞧,那亮光依然存在,幾分鍾後,亮光才漸漸隱沒了。修路工好奇地拿起手中的鐵鍬,輕輕地鏟動壕溝裏的土壤,隻見那亮光又悄悄地浮現出來。這亮光時隱時現,每次能維持幾分鍾之久。
修路工覺得這件事很有意思,於是接下來的兩天,他每天都來這裏觀察,發現那片土地在白天沒有任何異常的地方,但是到了夜裏,草叢、壕溝裏就會出現星星點點的光芒,有的較亮,有的較暗,麵積大概有二三十平方米之多。用鐵鍬翻開表麵的土壤,向下深挖,下麵的土層也會發光。要是把那泥土捧在手中細看,又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修路工把這件事告訴了其他人,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土地發光的原因。修路工一開始懷疑土地下麵可能埋藏著珍貴的文物,於是他把情況反映到了當地的一個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著專門的工具做了一番實地勘察,卻得到了一個讓修路工失望的答案:土地之下埋藏文物的可能性很小。這片土壤可能是因為含有某種礦物質,才會在夜間發光,這種現象很平常。不過,這個答案很難讓修路工感到滿意,他認為這片土地肯定不一般。後來,一些地質學家化驗了土壤成分後,發現這塊土地中並不含有雲母粉、磷等發光礦物質。這更堅定了修路工的想法,至今他仍在尋找著土地發光的答案。
生物學家通過檢測樣土發現,讓土地發光的是一種很特別的蚯蚓。這種蚯蚓隻有米粒大小,平時縮成一團,加上顏色與土壤接近,所以不易被人們發現。這種蚯蚓在一定的溫度或濕度條件下或是受到某種刺激時,就會分泌出一種帶熒光的物質,讓土壤看上去好像在發光一樣。由於這種分泌物在空氣中會氧化消失,所以就會出現光亮一會兒便逐漸暗下去的情況。
我們生存的地球上有很多會發光的生物。除了我們熟知的螢火蟲外,一些蚯蚓、蝸牛、海洋生物等都會發光。故事中發光的土地就是蚯蚓發光的一個例子,在美國也有一種長達45厘米的發光蚯蚓,這種蚯蚓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會分泌出閃爍著藍光的黏液。
冬暖夏涼的神奇土地
世界上有一塊冬熱夏寒的土地,它就在我國遼寧省境內,總麵積1.6萬平方米。
這塊奇地的奇妙之處在於:立春過後,當周圍的氣溫和地溫逐漸上升時,這裏的地溫卻一反常態,開始慢慢下降。到了夏天,地下滴水成冰,人畜隻要在遠離地縫6~7米處站上一兩分鍾,就會頓感陣陣寒氣刺骨,待上10分鍾就會感到受不了。有人做過試驗,將一小碗水放在裂縫處,一夜之間竟凍成冰塊。盛夏三伏,人們正汗流浹背,暑熱難熬,而此地裂縫內最低溫度可達-15℃,縫中冒出的寒氣使人如臨隆冬,瑟瑟發抖。很多村民發現了這一秘密後,夏天就到山坡上刨冰,搬到家裏冷藏食物。
然而,立秋之後,四周寒霜普降、草木皆枯的時候,這塊奇地的地溫卻奇跡般地節節上升。到了寒冬臘月時節,處處冰天雪地,這裏卻如同仙境,春意濃濃,綠草茵茵,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地村民在這熱氣騰騰的地麵上搭棚種菜,棚內溫度一般能保持在17℃,地溫也在15℃左右。
科學家們通過反複試驗發現,這塊奇地冬熱夏寒的原因是它的地下儲氣結構與眾不同。它能儲存巨量的空氣,而且空氣的冷熱變化比地麵緩慢。夏天湧入的熱空氣,待到冬天才緩緩放出;而冬天進入的冷氣又一直保存到夏天才漸漸釋放,結果地溫就出現了這種奇怪的變化。
類似氣候反常的地方還很多,比如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有個叫蘇加武眉的地方,氣候就十分奇特,甚至一天當中表現出四種季節特征:早晨春風和煦,中午驕陽似火,到了傍晚又涼風習習,可是夜間卻寒氣逼人,科學家至今也沒有找到其中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