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出生於一個手工業者的家庭,父親做肥皂和蠟燭,母親生了17個子女。他是最小的一個。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沉重,富蘭克林上到小學三年級就被父親拖回來做工了,剪燈芯,做蠟燭,幹苦活。後來,父親看到他喜愛讀書,把他送到富蘭克林的哥哥辦的一家印刷廠當了一名印刷工。
在這樣的厄運麵前,他並沒有屈服,而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貝多芬語),例如,他為了有書看,便和離印刷所不遠的一個小書店的夥計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書店關門前把書悄悄借走,第二天開門前把書還來,為的是絕不讓老板知道。就這樣,富蘭克林白天上工,每天晚上讀書到深夜。
1970年,富蘭克林去世了,他以卓越的成果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僅為他送葬的就有兩萬人。而他為自己親自撰寫的墓誌銘隻是簡短的幾個字:“印刷工富蘭克林”.這就深刻地告訴人們,正是從這裏開始,富蘭克林走上了成才之路。
生活中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請記住,環境愈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處也就愈大。”無需慨歎,更不應頹唐,而應像遭受種種打擊的貝多芬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4.勇敢嚐試敢於失敗“對於青年人來說,失敗正是衡量成功的尺度。”這句名言出自普魯士名將赫爾穆特·卡爾元帥之口。
這位曾指揮德意誌軍隊取得對奧、對法戰爭重大勝利的普魯士元帥告誡我們:年輕時遭受失敗而從此一蹶不振,那就不會成為偉大人物;隻有越過障礙,奮勇前進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所以說,失敗是前進或後退的岔路口。當代實業家、大映公司創始人中內功經理向那些在事業上遭受失敗的人進忠言道:“在競爭中遭受失敗的人,有的是因為無能,有的則是因為努力不夠。”
年輕人的弱點就在於缺乏韌性,容易半途而廢。想幹一番事業而遭受失敗,不應該將之歸結為自己無能;正確的看法應認為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更貼切些,也可以說是由於不了解努力的方法。遇到點挫折就認為一切完了的傾向在青年人身上很明顯。其實,一直堅持到底不知要比推倒重來輕鬆多少倍。
《憤怒的葡萄》的作者、美國作家J·斯坦因·貝克也有一句寓意深長的名言:“人,雖然有時會出現過失,但還是邁動雙腳,跌撞前進的;他可能會因摔倒而後退,但那隻不過是後退半步,而決不會是整整一大步。”
不惟青年,人都是在挫折與失敗中前進的,所以青年人應當利用其年輕的特權去冒險。一旦喪失了冒險精神,前進的步伐就會放慢。當然,也不能一味魯莽地前進,還需要不時地回過頭去,看看是否會遭到別人的暗算。不用說,要盡快地搬掉那些妨礙你前進的東西,要及早除掉那些會招致危險的隱患。
那麼,有沒有一種既無失敗也無起伏的人生呢?沒有。我們都希望有,但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不是生活在烏托邦之中,一生中自然要曆盡曲折迂回、波穀浪峰。不管怎樣,走一條平坦順達的人生道路,就像行進在沙漠中一樣,情趣索然。
作為一個男子漢,應該邁入遼闊的原野,在那裏縱情馳騁。要有這樣的氣概:受了點傷不去理會,讓其自然痊愈。常言道:哪兒受的傷哪兒治,同樣,在這個世界上所受的創傷,也是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治好的。問題在於,應當從傷痛、失敗中汲取些什麼。高爾夫球王B·瓊斯說:“我從自己獲勝的那些比賽中沒有學到任何東西。”痛苦的經驗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