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皇帝做了沒幾年就下台了。有人說他在任期間曾經興建過陵墓,還沒建好就下台了。這聽起來也挺滑稽的,一個幾歲的小孩在為萬年之後的事情作打算了。清朝被推翻,溥儀下台,他的生活就頗不尋常起來。1967年死後火化,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然而最後溥儀骨灰還是進了西陵,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身份在曆史滄桑中不斷變化,許多人都略知一二。溥儀是慈禧太後臨終前冊立的一個小皇帝,當時年僅3歲,其父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以攝政王監國。武昌起義後,溥儀於1912年2月被迫頒布退位詔書,立國267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在活著的時候就有人為他選擇陵地了。但大家在什麼時候選擇陵地的問題上還沒有達到統一。
一種意見認為,早在溥儀登極稱帝之時,清王室就在西陵的泰陵之北2公裏旺隆村,為其選擇了萬年吉地,與光緒崇陵相守相望。破土施工一年有餘,基礎工程接近完成之際,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倒台,宣統陵寢工程被迫停止,從此荒廢。
另一種意見認為,選擇陵地是在1915年溥儀10歲時。當時帝室決定為溥儀選擇“萬年吉地”,具體任務落實在精通風水的原廣東廉州知府李青身上。李青等人踏遍了河北省易縣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勘測與計算,認為泰陵旺隆村北是一處上吉佳壤,陵穴定在西北的山坡上,與崇陵遙遙相對。清皇室經過討論,並派人實地驗證後,認為可以選用,馬上將此地圈禁起來。但據徐廣源《清朝皇陵探奇》記載,當時溥儀小朝廷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更何況時局不穩,小朝廷自身難保,所以陵址雖已選定,但一直未能興工。
到底是哪一年選擇陵地的,筆者比較傾向前一種觀點,因為隻有清王室未倒台時,還能隨意圈土築陵。如果是辛亥革命後,蝸居在故宮裏的小朝廷似乎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擇陵、圈地,搞得熱熱鬧鬧。據說溥儀選定的萬年吉地俗名叫狐仙樓,四麵環山,中間是一塊方圓3裏的平坦盆地。墓室選在盆地西北角的半山坡上,對麵5裏處是兩山相間的山口,與崇陵遙遙相對。山口這邊是易水河,河水清澈透明。墓地周圍綠柳青禾,滿山的槐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四處飄溢著使人陶醉的清香,令後人讚歎不絕。
至於這個寢宮當時是否破土動工,上麵兩種意見是相互對立的。據在西陵文物保管處工作過的陳寶蓉先生編寫的《清西陵縱橫》一書,陵寢於宣統二年破土修建,采取了先地下後地上,由後向前逐步施工的辦法。施工一年有餘,完成了地宮開槽奠基和明樓寶城等基礎工程。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便倒台了。至此宣統陵寢工程被迫停止,再也沒有恢複興建。兩種不同說法,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考證。
光緒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九個皇帝,宣統帝溥儀是第十個。按照乾隆帝開創的東陵西陵喪葬製度,皇陵按昭穆在東西陵中輪流安放。由於光緒帝的皇陵在西陵,溥儀的陵寢按製度應該放到東陵,但結果是在西陵建陵寢,這是什麼原因?專家認為,同治與光緒是兄弟輩,同治帝按乾隆皇帝製定的昭穆製度應該陪伴他的祖父道光葬到西陵去,但慈禧太後置祖宗成規不顧,決定將同治的陵墓緊隨其父葬到東陵的雙山峪。光緒總不能一直錯下去,所以按昭穆將崇陵建在清西陵。宣統與光緒是叔侄,與同治也是父子輩,從繼承關係上講溥儀是承嗣同治、兼祧光緒而繼統的,這樣溥儀的陵寢選擇在西陵是絕對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