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提高經濟效益是一切經濟工作的中心和根本出發點。所謂經濟效益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占用和耗費的勞動量(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與取得的有用的勞動成果的比較。
馬克思指出:“真正的財富在於用盡量少的價值創造出盡量多的使用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在盡量少的時間裏創造出盡量豐富的物質財富”。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行工業,其經濟效益不僅關係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力工業的社會宏觀經濟效益遠遠大於其自身的微觀經濟效益。
供電企業是電力工業中獲得經濟效益的最直接的“窗口”。電力工業具有產、供、銷瞬間同時完成的特點,發電廠發出的電能,通過電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社會千家萬戶。但電力這個商品,最直接的換是在供電企業——供電局(電業局)最後完成的。因此,供電企業如何把好這一關,如何提高經濟效益,關係到整個電力工業的效益。
本文試圖以本局的具體情況為例,找出影響經濟效益的“問題點”,製定有針對性的措施方案,探討提高供電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
沈陽電業局是一個有80年曆史的老企業,擔負著沈陽地區兩縣九區的供電任務,現有用戶85萬戶,最大負荷78.9萬kW,年供電量52億kWh。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實行局長負責製以來,大型供電企業正由生產型逐漸轉變為生產經營型,局一級實行“一長三師”,科室、處、基層一級實行“一長多師、一師多職”的領導體製和“三層次六條線”的網絡管理模式,完善了以承包經營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
由於一係列配套改革的完善,給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安全生產明顯好轉,經濟效益明握增長,局風、局貌明顯改善,職工福利明顯提高,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在同行業中領先,創出曆史最好水平。
如若再上溯幾年,下達基數為637萬元,而各項經濟指標完成的總趨勢是每年遞增,其幅度逐年增大。例如,網局考核供電企業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包幹利潤一項遞增情況。
全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的十分突出,但線損率指標出現波動,有增長的趨勢。
國家對供電企業考核的經濟指標(包括考核國家二級以上企業的指標)主要項目是線損率。換言之,線損率指標完成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經濟指標,標誌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從我局具體情況看,線損率直接影響經濟效益。以1987年供電量為48.7億kWh,售電量為46.7億kWh,損失電量為2.04億kWh,線損率以4.18%計算,線損率每增力0.1%,相當於多損失電量488萬kW/h。如果以每kWh電價按全國平均電價6.7分∕kWh計算,則損失近32.7萬元,這意味著須在當年的利潤中扣減近30方元。如按社會工業產值每2.8元∕kWh計算,則少創社會效益近1.366億元,這僅僅是按線損率增加0.1%計算的經濟損失。為使研究問題更加直接,我們假定排除因供電量的上漲引起可變損失增加造成線損率合理上漲的因素,1987年比1986年線損率增加實際值約為0.26%-0.10%=0.16%,相當於多損失780萬kWh電量,52.3萬元,同樣,線損率I988年比1987年下降0.18%,相當於少損878萬kWh電量,增加收入近59萬元。
由此可見,線損率指標直接關係宏觀、微觀經濟效益的增長或降低的幅度。在影響供電局(微觀效益)經濟效益的諸因素中,還沒有別的因素可與之相比。從另一角度看,降低線損率,提高經濟效益是在不增加新的投入的情況下(供電量不變),以減少損失電量來達到増加售電量即增加產出目的。
因此,為提高供電企業經濟效益,降低錢損率至關重要。
二、影響線損率波動的主要因素
在供電係統中,電量損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電流通過變壓器和導線等辨備原件所引起的損失,它與通過的負荷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負荷電流越犬,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損失也越大,這部分損失叫可變損失。另一部分是固定損失,隻要設備運行,損失就存在。這種損失和設備的電壓、運行設備的質量等有關;但事實證明,電量損失不僅僅包括以上兩種,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實際損失,就是占相當比重的不明損失,它涉及到技術和管理上的許多原因,表現為多種形式。
上述三種電量損失,在供電係統中實際上是通過下述方式進行計量的。
整個電量損失是根據一次變電所關口表電量的總和(供電量)和用戶計量電度表電量的總和(售電量)相減得出的。然後求出百分率即為線損率。
所以,要控製線損率指標必須從技術、管理兩個渠道入手,由關口表計量點開始到用戶電度表止進行全過程管理,其中包括:合理電網結構,優化運行方式,確保電壓質量,調整潮流分布,強化檢修質量,嚴格計量管理,減少不明損失等項工作。
那麼影響線損率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一)技術方麵
1.客觀原因(合理增長因素)
沈陽地區工農業發展迅速,負荷上漲平均每年以7.5%左右的速度遞增,最高年份1987年上漲10.6%,導致損失成平方關係的增長。據初步估算,1987年因負荷上漲,合理增長線損率占總損失率的10~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