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華曆1988年炎炎夏日的中午,譚鳴出生在安省的一個偏遠山村中,離山村不遠有個小鎮,小鎮建在離大坤山脈不遠的一個衝積平原上。
譚鳴在家裏排行老三,上頭有兩個姐姐。出生那天爺爺奶奶、老爹都在院子裏候著,產婆抱出來高興地說是個男孩。
重男輕女的爺爺當場就笑出了滿臉的花,連說幾聲是男孩好啊。
爺爺聽著院子裏不時傳來的蟬鳴,還有譚鳴那嘹亮的哭聲,當下就定下取名鳴,期盼著自家孫兒以後能夠一鳴驚人。
爺爺叫譚勇,是一名老中醫,鄉裏人大多都稱呼他一聲譚老爺子。譚鳴的父親叫譚林,在鎮子上一家國營招待所裏麵當廚子。至於奶奶,大多人隻知道她姓黃,名字很少提及,很久以後譚鳴偷偷的看了戶口本才知道奶奶的名字,母親叫顧芸,奶奶和母親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田裏刨食的農民。
那個時候,波及全球的戰爭剛剛結束,大明的中興之帝好不容易帶領著人民打贏了戰爭,成為戰勝國,但是卻留下了滿目瘡痍的爛攤子。
戰爭結束後,所有的人懷著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忍受著饑餓寒冷,充滿無限熱情的開始了全國性的大建設,短短幾年全國就煥然一新大變樣。
然而此時譚鳴一家所在的這樣的偏遠小鎮,卻還是一片蕭條的景象,社會的變革往往都是從大城市開始往周邊輻射的,等到達小鎮這邊已經是很多年以後了。至少在譚鳴印象中,小鎮的日子是從他上初中以後才開始好轉的,那時候已經是大明華曆2000年以後了。
至少在譚鳴剛出生的那段日子裏,他家的日子雖說比鄰居好些,但還很是拮據的,大頭收入就是父親在國營招待所裏那點微薄的工資,不過那時候物資匱乏,即便收入高些,也買不來那急需的米糧。
譚老爺子,憑借高明的醫術,低廉的收費,在整個小鎮上都有著很高的聲望,小鎮附近十裏八鄉的人都受過他的一些恩惠,經常有些住在山裏的獵戶看診的時候,帶著山珍野味過來。
譚鳴的二姐隻比他大一歲多,母親喂養著兩個孩子,奶水總有些不足,便靠著那些野味和大米一起熬成的肉糜糊糊,把兩個孩子養的肥乎乎、肉嘟嘟的。
父親譚林總是在鎮子上,每天很晚回來,雞剛打鳴便起床出了門,譚鳴每天睜開眼,早就不見了父親的蹤影,從會走路開始,譚鳴為了早上能多見父親一麵,問個早安,總是很早就起床,那時候別人家的孩子都還在貪睡。
每當這個時候,父親總會很疼愛的摸摸他的頭笑笑,然後才轉身離去,早起的譚鳴沒事可做,就跟著爺爺練會養生的拳法。
爺爺在一旁練著,看著譚鳴笨拙的動作也從不指導,隻是看著他搖搖晃晃的學著,每當一起練完,爺爺總會將他抱起來甩甩,然後揉揉他的小胳膊小腿,給他做個全身的按摩,把他逗得咯咯笑個不停,然後懂事的譚鳴也會捏著他肥嘟嘟的小手掌費勁的給自家爺爺按摩一會。
這個時間他的母親和奶奶也早就起了床,奶奶先去掏著灶膛裏麵的草灰,而母親則是端起大鍋放到屋角,鏟起了上麵的鍋灰,這個時候總能聽到一陣陣尖銳的“嗤嗤嗞”的聲音,過一會周遭的人家鏟鍋灰的聲音也一起傳來,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