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1 / 3)

在國內外醫學文獻中,對三叉神經痛的記載及研究已有近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在我國,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頭痛”、“頭風”及“偏頭風”的描述和記載,曆代醫家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近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神經內、外科專家和醫生們,在前人醫療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探索總結出了一些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理及發病機製,迄今尚無完善和肯定的結論。從臨床的角度出發,把找不到確切病因的三叉神經痛稱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有明確病因的三叉神經痛稱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現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分述如下:

(一)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

1.西醫學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認識

血管性壓迫學說: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不明原因的腦神經麻痹,可能是由於腦幹附近的動脈壓迫而產生。繼而發現在顱後窩暴露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神經時,其中有是小腦上動脈壓迫和扭曲三叉神經而引起了三叉神經痛,他認為這可能是三叉神經痛的一種病因。近些年來又有不少學者提出此種學說,1976年開展的手術治療就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利用顯微外科技術在20具無三叉神經痛病史的成年屍體上,檢查了40條三叉神經,特別注意了三叉神經根與血管的關係。同時檢查了20名患有三叉神經痛病人的40條三叉神經(檢查是通過暴露顱後窩三叉神經減壓術時拍攝錄像、電影進行的)。發現病人組中有動脈壓迫的神經29條,占72.5%;靜脈壓迫的神經5條,占12.5%;動靜脈綜合壓迫的神經3條占7.5%;無血管壓迫的神經3條,占了5%。在屍體組中發現有動脈壓迫的神經3條,占7.5%有靜脈壓迫的神經3條,占7.5%;有動靜脈綜合壓迫的神經1條,占2%;無血管壓迫的神經33條,占82.5%。由此看出病人組中92.5%有血管壓迫三叉神經,而屍體組僅有17%。同時看出大多數壓迫是動脈所致,這些動脈中以小腦上動脈占多數,其次為小腦下動脈和基底動脈。這些動脈以小腦上動脈占大多數,為87%。他們在檢查中發現,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突出特點是在橋腦和三叉神經之間穿過的小腦上動脈的深下至少有50%交叉壓迫在神經幹上;另一個特點是動脈與神經絕大多數引起神經扭曲。以上特點在屍體組中未見到。

發現三叉神經痛患者中,靜脈壓迫三叉神經者占14%。而隻等發現有靜脈與三叉神經接觸但未形成壓迫,屍體組與病人組都是一樣的占22%。雖然如此,亦不能排除靜脈壓迫三叉神經可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可能性。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發現,三叉神經的動脈壓迫和扭曲與三叉神經痛有肯定的內在聯係。我們與大多數學者一樣,認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幾乎80%有動脈壓迫三叉神經。報告行三叉神經後根減壓術350例,發現有血管性壓迫者192例,占55%。等在顯微外科條件下行三叉神經根減壓術32例,動脈壓迫者24例,占75%,24例術後進行了9-10年隨訪,22例完全或明顯緩解。福島壽德行顱後窩血管神經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10例,治愈率達99.5。手術治療的理論根據都是以往觀察到的許多三叉神經痛患者,腦幹附近都有扭曲的血管,且多數為小動脈壓迫三叉神經根。用顯微外科技術經顱後窩小骨開顱,在三叉神經根與造成壓迫的血管之間置放一塊海綿,將血管同神經隔開減壓,可以解除疼痛。此種方法已被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學者所采用,效果良好。扭曲的血管為何能導致發作性疼痛,目前尚無滿意的解釋,但施行三叉神經根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已得到多數學者的肯定。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由於頸內動脈管的骨頂被薄層結締組織所代替,造成半月神經節腹麵與搏動的頸內動脈長期密切接觸,結果受壓迫而產生三叉神經痛。

機械壓迫學說:1937年提出三叉神經痛是由於三叉神經根受到岩骨脊的壓迫所致。三叉神經痛患者和200個正常人的顱底進行測量,研究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發現患者組齒狀突的位置均較正常人為高。福田榮研究認為,顱底陷入壓迫三叉神經,可能是導致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因素。婦女在絕經期以後,顱骨脫鈣,骨質變疏鬆,逐步發生顱底陷入,齒狀突及岩骨錐體尖端則向上頂入顱底,錐體尖端從下方,岩上竇從上方壓迫三叉神經後根,受壓的神經纖維局部脫髓鞘並失去其疏鬆排列而緊箍在一起,形成“人工突觸”,造成傳出纖維與痛覺傳入纖維不正常的放電,致使疼痛發作;同理三叉神經痛可見於先天性顱底陷入症及後天性的派傑氏顱骨畸形患者。三叉神經根通過岩骨尖時(三叉神經切跡處),受到覆蓋它的硬膜壓迫也可產生三叉神經痛。另外由於不合適的假牙或磨牙的缺失,用切牙來磨研食物,結果造成下頜過度前凸,使下頜神經受到牽拉壓迫而發生三叉神經痛。第I、I支則由於移位後使二者壓迫於骨及硬膜突起處而造成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