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新型平民化:王室變革的新方向(2)(1 / 2)

王室的現代化努力逐漸彌補著戴妃之死給民眾帶來的創傷,讓民眾感受到更開放、更人性化、更現代的王室形象。近年來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英民眾心中王室成員的形象正麵多於負麵,受訪者中81%的人認為王室的存在有利於英國旅遊業、79%的人認為有助於慈善事業,71%的人認為有助提升英國的海外聲譽。

王室現代化努力的方向並非完全盲目,而是越來越具有專業水平。Way Ahead Group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5年間的一個由高級顧問和英國王室成員組成的小組。他們成立之初,每年碰頭兩次,以促進溝通和梳理家族內部的各種摩擦。戴妃去世後,該小組致力於研究如何重新贏得英國公眾的支持,為此,1999年引入市場研究的工具方法來塑造王室形象。調查報告顯示,王室的價值在於“英國特色”和公共職責等,代表了公眾的共識。王室據此調整和製定自己的策略,其中包括王室的收支透明、女王的日程安排等,同時還進行改革以平息批評者的怒氣,其中包括女王的私人收入要繳稅等。無疑,專業智囊機構的指導幫助王室擺脫了原初麵對變化的世界那種處處被動的局麵。

三、王室情結:王室存在是現實需要——一個命題的再思考

從17世紀英國君主立憲製確立以來,關於英國王室存廢的爭議一直就未曾中斷過。反對王室製度的英國民間組織認為,王室的存在顯示了自負與精英主義,是民主進程的累贅,與倡導平等、共和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而且王室的存在意味著政府一筆沉重的開支,“住在王宮裏的這家人代表了英國最糟糕的一麵”。可是,現實中仍然有一部分人保持很濃的王室情結,他們認為,不受政治、商業和派係利益影響的女王,將英聯邦國家聯係在一起,成為國家穩定、團結的重要標誌,王室存在本身是英國現實的需要。

客觀而言,英國的王室綿延數百年,在當今的民主社會體製下依然能夠存在,這說明它的確擁有相當的生命力。這種力量可以說來自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英國王室的存在構成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標誌。對普通人來說,英國國王象征著英國民族引以為自豪的傳統文明和曆史文化,表明英國政治製度保持著獨特性、寬容性、延續性,有利於激發英國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不論政府和政黨如何變化,終身任職的國王始終給人帶來一種穩定感,因而受到英國社會的共同熱愛和尊重。英國王室曆史學家拉法爾-海德爾-曼庫認為,不像一些共和製國家那樣有自己的國慶節日,君主立憲製國家往往將王室變成整個國家慶祝活動的中心。英國王室是整個國家最大的象征,因此王室婚禮這樣的事件往往會成為國家節日,把國家團結起來。曆史上喬治五世為“一戰”後的英國王室找到的新角色就是充當“演員”。王室對於民眾情緒和心理提振的重要意義還可以從喬治六世親自參加“二戰”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對威廉王子大婚的期待中窺見。

第二,作為統而不治、價值中立的“政治花瓶”,英國王室充當了政治爭端的仲裁者和政治力量的平衡器,危機時期充當首相的任命者。

自從《權利法案》頒布、君主立憲製確立以來,英國政府事實上的最高行政領導人,即內閣首相,一般由全民選舉產生並在下議院中占據多數黨的領袖黨魁。理論上,國王擁有國家元首權、立法權和行政權,實際上隻是執行議會和內閣的命令,沒有拒絕的權力,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國王隻是並在每周二下午與首相舉行例行見麵,聽取國事彙報。

隨著現當代黨派鬥爭愈來愈激烈,國王作為國家元首要以一種非人格化的角色超然黨派紛爭,不偏袒,不抵製,信守不幹政原則和價值中立立場。在執政和在野兩黨爭執不下、需要調停斡旋的特殊時期,國王才可以利用被谘詢權、警告權和鼓勵權,間接表達對政治紛爭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