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韓信的死因,有人說他是因謀反而遭殺戮的,罪有應得;有人說是劉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它加深了各地人們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那麼,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哪兒?
十六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曆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逐漸從中國曆史中消失。
“河西走廊”生活著一些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征的人。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經過絲綢之路與中國貿易的西方商團的後裔。
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出塞的,她之所以甘願遠嫁匈奴,是由於入宮很長時間卻一直沒有得到皇上召幸的機會,因而心生悲怨,決定出塞。
不論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還是造紙術的改良者,他對曆史的貢獻都是不容置疑的,蔡倫的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
《漢書·西域傳》記載:在離長安有 8820裏的地方,住著 480戶人家,養著士兵 500人,這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
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禦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進展,一個奇怪現象出現在人們眼前。從發掘成果來看,夜郎國的國都好像到處都是……
魏晉南北朝——滄桑分合幾多謎
“三顧茅廬”是三國中的一段佳話,曆來為人傳頌。但也有人對三顧茅廬的真實性提出懷疑,他們認為真實的曆史是諸葛亮自己去見劉備。
翻遍《三國誌》這本權威的曆史著作,也找不到任何地方提到過孟獲,更沒有關於“七擒孟獲”的記載。那麼曆史上諸葛亮是否真的“七擒孟獲”呢?
根據現代的質量守恒定律,木牛流馬類似於永動機,這是不符合科學定律的。然而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確實製造過木牛、流馬。
無論《後出師表》的作者是誰,其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都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質。《後出師表》的全部價值也就在此。
曹操不開顱尚且可以存活一段時間,如果開顱必然是九死一生。生性多疑的曹操豈能容忍這樣的結果?
曆經 2000餘年風風雨雨,“傳國玉璽”數隱數現。自從五代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那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在哪裏?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是不是就是曹植的嫂子甄氏呢?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9年河南安陽疑似曹操墓的發現,隨後,與他一同“煮酒論英雄”的劉備也“不甘寂寞”,眾多專家學者開始討論劉備死後的真正葬身之地……
中國自古即是一個愛好飲酒的國度,中國曆史上能飲酒的人比比皆是,那麼誰才是他們中酒量最大的人?誰又是他們中不折不扣的酒徒?
在北朝的中後期,有 17位皇後出家為尼,實在是世所罕見。是什麼原因使這些高高在上、享受榮華富貴的皇後成為孤獨寂寞、陪伴青燈古卷的尼姑呢?
我們見到的最早記載木蘭從軍故事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其中描寫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究竟是文學杜撰,還是曆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呢?
眾家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嗬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
現今流傳的《蘭亭序》是唐代及其後的臨摹本,那麼,真跡何在?是已經在戰火中焚毀還是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