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慢慢推移,唐朝也逐漸駛入李世民控製的軌道之中。六月十二日,李淵下詔任命太子宮一幹官員。所謂的下詔隻不過是給李淵一個麵子,因為委任官員的名單是李世民早已擬定好的。李淵隻不過點個頭,蓋個橡皮圖章而已,此時的李淵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兒子點頭我點頭,兒子畫圈我畫圈“。太子宮的一幹官員多數是秦王李世民的舊人。太子宮官員的配置無非就是從秦王府平移過來。以前大家在秦王府上班,以後就到太子宮點卯了,兩個月以後大家直接到朝堂報到,這就是傳說中的連升三級吧。在李世民的安排下,秦叔寶出任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出任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敬德出任右武侯大將軍,侯君集出任左衛將軍,段誌玄出任左驍衛將軍,張公謹出任右武侯將軍,長孫無忌的哥哥長孫安業出任右監門將軍,李靖的弟弟李客師出任左領軍將軍,剛剛從建成陣營投誠的薛萬徹出任右領軍將軍。這九位將軍就是李世民釘進宮廷的九顆釘子,有了這九顆釘子,大唐的軍權就牢牢的控製在李世民的手中。
與此同時,國家要害部門也陸續被鍥入了李世民的釘子:高士廉出任納言,房玄齡出任中書令,蕭瑀出任左仆射,長孫無忌出任吏部尚書,杜如晦出任兵部尚書。此時的李世民與當年的李淵一樣,國家所有最高權利收於一身,不同的是李淵從楊家搶權,而李世民則是從老爹手中搶權。對於兒子的動作,李淵何嚐不知?畢竟他自己就是從搶權的時代過來的,兒子的一舉一動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然而他又能如何呢?現在的李世民早已羽翼豐滿,李淵已經拿這個兒子沒有任何辦法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照著他的要求,點頭畫圈。苦悶之中,李淵寫信給自己的死黨、老友、馬仔裴寂。信中愉快的聲稱,我應該稱太上皇了。信上表現得很愉快,信的背後卻是長久的無奈。沒辦法,李淵已經錯過了機會,更錯過了傅奕的那封天文報告。如果自己當時相信了那份天文報告,如果自己認識到那份天文報告的重要性……可惜曆史沒有假如,人生也沒有如果。公元626年八月八日,也就是唐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剛剛坐了九年皇帝的李淵下令把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堅決辭讓,李淵堅決不準。
整個讓位過程與楊侑讓皇位給李淵,楊侗讓皇位給王世充一樣,受讓者堅決辭讓,讓位者堅決不準。一個字,假;兩個字,真假;三個字,相當假!對於李淵而言,心中的淒涼是難免的。畢竟從此以後,自己就從一線的皇帝變成了二線的太上皇。從此自己不再是說一不二的皇帝,而隻是名譽上的太上皇。以前自己掌握兒子的生死,現在兒子掌握自己的生死。同617年那個起事的夏天一樣,李淵在心中默念著那句話:無論什麼時候,掌握生死的刀把都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隻可惜,現在刀把已經握在了兒子李世民的手中。歎息過後,李淵又往寬慰的方麵想。畢竟刀把不是握在別人手中,畢竟這個王朝還姓李,畢竟肉還是爛在李家自己的鍋裏。公元626年八月九日,二十八歲的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登基稱帝,他就是曆史上的唐太宗。為了表示對父親李淵的尊重,公元626年依然被稱為武德九年,改元被推遲到公元627年,那一年正月一日,李世民定年號“貞觀“。貞觀,“天地之道“,名正言順,天意!用年號來表明自己皇位來路正的,李世民不是唯一的一個。清朝的雍正皇帝與李世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雍正“, “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