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的電視劇或者是頒獎禮上,總有一些成功男士哽咽地說:“我感謝我的家庭,然而我虧欠家庭的太多,我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說到動情處,竟無語凝咽,此處無聲勝有聲。其實,嚴格說起來,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他卻不是一個好父親,或者說沒有盡到做父親的教育責任。在他的教育下,李承乾,李泰野心勃勃,李佑性格輕浮急躁,李治貌似忠厚實則心眼不少,總之每個兒子都虎視眈眈,李世民這個父親卻始終無法平複皇子們的狼子野心。或許在皇權至高無上的背景下,隻要不是獨生子女,皇帝就注定無法一碗水端平,也無法做一個完美的好父親,所以李世民的父子關係注定要以悲劇告終。貞觀十七年三月,齊王李佑自釀悲劇,最終自殺身死,而與此同時,太子李承乾也在行動,種種跡象表明,他試圖想複製一次“玄武門事變“。這一次,李承乾是認真的,他的手下不再是以前那些烏合之眾,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重要角色。
這個名單包括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漢王李元昌,洋州州長趙節,杜如晦之子--駙馬杜荷,這些人聚集到一起的目的就是為了李承乾繼承大統。侯君集怎麼會混入李承乾的隊伍呢?這還得從滅國高昌後的那次審判說起。滅國高昌之後,侯君集躊躇滿誌的班師回朝,他滿心以為等待他的是節節高升,然而沒想到,班師不到十天,他就被控縱兵劫掠押入大牢。如果沒有岑文本的上奏,侯君集恐怕還要在大牢中煎熬些時日,在岑文本上書後,侯君集才被無罪釋放。無罪釋放,劫後餘生,侯君集的心中卻憋著一口氣,何以遠征大勝還要受這份氣,侯君集想不通,心裏也不服,然而不服又不能找皇帝去說去,不服怎麼辦,隻能忍著。從此之後,侯君集擔任吏部尚書,頗有聲名,然而吏部尚書這個位置依然不能讓他完全滿意。在他的前麵是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這些刀筆吏出身的文官,甚至遠離朝政的老李靖也排在他的前麵,這讓侯君集非常不忿:長孫無忌、房玄齡有什麼戰功?李靖的戰功過時很久了吧。
不忿,不服,鬱悶,貞觀十四年後的侯君集始終是有情緒的。侯君集的不服不忿瞞過了很多人,卻瞞不過自己的女婿賀蘭楚石,而賀蘭楚石當時正好在東宮擔任東宮貼身帶刀侍衛(東宮千牛),於是賀蘭楚石就成了侯君集與李承乾溝通的橋梁。不久,侯君集與李承乾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李承乾需要利用侯君集的謀略與影響鞏固自己的儲位,而侯君集則渴望通過李承乾迎來出頭之日,在權衡利弊之後,他們發現,隻有政變才是唯一的出路,不然,侯君集無法出頭,李承乾的儲君之位也隨時有可能傾覆。為表忠心,侯君集舉起自己的雙手對李承乾說道:“此好手,當為殿下用之。“這就算向李承乾表了忠心。隨後侯君集又嚴肅地對李承乾說道:“魏王李泰正受皇帝寵愛,恐怕殿下會有隋朝太子楊勇那樣的災禍,如果皇上有詔書召見殿下,一定要提前有所防備,以防不測。“(魏王為上所愛,恐殿下有庶人勇之禍,若有敕召,宜密為之備)聽罷,李承乾沉重地點了點頭。
除侯君集之外,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也投入了李承乾的陣營,他的任務很簡單,利用職務之便監視李世民的行動,一有情況,隨時彙報。兒子監視老子,李承乾已經越陷越深。在這兩個人之外,漢王李元昌,洋州州長趙節,杜如晦之子杜荷,他們都把寶押在了李承乾身上,一旦李承乾成功,他們都是重臣,而一旦失敗,他們都將是亂臣賊子。然而,當他們決定投身李承乾陣營時,眼前閃現最多的還是成功後的場景,成功,太誘惑了,成功,也是有先例的,當今皇上不正是通過這個途徑成功的嗎?長孫無忌、房玄齡不就是當初押對了寶嗎?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統一思想之後,所有同謀者皆割破手臂,以帛拭血,然後把沾血的帛燒成灰,最後和到酒裏喝下,立下同生共死的誓言,同時計劃引兵攻入皇宮,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為了防止夜長夢多,杜荷提醒李承乾說道:“天象有變,應該立刻應對。殿下就說自己暴病,皇上肯定親自過來查看,大事就可成了。“這個計劃比攻入皇宮還簡單,直接把李世民詐入東宮然後完成逼宮,如果李承乾采納杜荷的計劃,大事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