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遼東城(1 / 2)

貞觀十九年五月八日,李世積和李道宗對遼東城形成了合圍之勢,然而高句麗軍也不是吃素的,在李世積完成合圍之後,援救遼東的高句麗援軍已經到了,步兵騎兵合計四萬人。如果放在以前,四萬高句麗兵不在唐軍話下,然而這一次卻有所不同,因為這一次唐軍的兵力處於明顯的劣勢。細心的讀者會記得,隋朝時遠征高句麗軍隊動輒數十萬,隋煬帝楊廣第二次遠征居然動用了上百萬軍隊,這一次李世民動用了多少呢?隻有十餘萬。李世積部六萬餘人,張亮部四萬三千人,李世民親自指揮的天子六軍,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後勤補給部隊,合計人數應該在十五萬左右,連隋煬帝楊廣大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這就是李世民征遼東的全部家當,而這也正是李世民的聰明之處,他想征遼東,但他不想動搖國本,隋煬帝那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他是不會幹的。然而李世民的精明也增加了唐軍的壓力,以十餘萬唐軍征討高句麗還是非常吃力的,更何況高句麗處於守勢,唐軍處於攻勢,守比攻容易,地球人都知道。

現在李世積和李道宗就遇到了很現實的問題,他們屬下的軍隊總計六萬餘人,除去一部分後勤部隊,除去一部分圍城,能用來打援的部隊已經不多了,具體到李道宗手下隻有四千騎兵,而他就要用這四千人去迎戰高句麗的四萬援軍。聽說對方四萬人,而盤點本方隻有四千人,李道宗的部下們有了畏難情緒。四千打四萬太挑戰了,難度太大了,能不能等皇上來了一起打啊,那時咱的兵多點。話雖然這麼講,然而李道宗卻堅決不同意,大喝一聲說道:“敵軍以為人多勢眾,必定有輕視我軍的心理,況且他們遠道而來已經疲鈍,此時攻擊必能擊敗他們,我們是前軍,就是要為天子掃清道路,哪有把大敵留給皇上清理的道理!“(且吾屬為前軍,當清道以待乘輿,乃更以賊遺君父乎!)李道宗說完,李世積重重地點了點頭,食君俸祿,為君分憂,為人臣子者,當如是也。

李道宗和李世積的精神感動了屬下,果毅都尉馬文舉騰地站了出來,說:“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說完,馬文舉率先策馬衝向高句麗軍陣營,所到之處,敵軍紛紛落馬,遼東城打援之戰正式拉開序幕,李道宗帶領四千騎兵殺向了四萬高句麗援軍,而李世積則在後麵相機而動。戰局一度向著有利唐軍的態勢發展,不料一個膽小鬼的舉動將唐軍推向了危險的邊緣,行軍總管張君乂居然臨陣退縮,撥馬跑了回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壞榜樣的力量同樣無窮。有這個領導幹部帶頭,部分唐軍也打起了退堂鼓,紛紛掉頭往回跑,這一下李道宗的四千騎兵全亂了。李道宗不愧是一代名將,在亂軍之中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先是壓住了陣腳,然後登高眺望,他在看雙方的陣勢,看看高句麗有沒有致命的漏洞。很快,李道宗發現,不僅唐軍亂了,高句麗軍其實也亂了,四萬高句麗部隊可能是缺乏統一指揮,已經不是鐵板一塊,此時如果衝擊其中心地帶,高句麗軍隊也將大亂。

李道宗隨即集合數十名精銳騎兵,自己親自帶隊衝向了高句麗軍隊的核心地帶,然後從核心地帶開始向外衝鋒,這一招叫“中心開花“,為的就是徹底攪亂敵人的布局。亂了,徹底亂了,此時李世積及時率援軍趕到,從外圍向裏衝擊,高句麗援軍隻見唐軍源源不斷趕來,更是慌亂,很快就潰不成軍,被李道宗和李世積掩殺一千多人,敗逃而去。兩天後,李世民渡過遼河,過河後他用一個小小的舉動堅定了全軍的信心,什麼舉動呢?拆掉遼河上橋梁,朕不勝不歸。古有項羽破釜沉舟,今有李世民過河拆橋,不勝不歸。隨即李世民駐紮馬首山下(遼寧省遼陽市西),先來一個賞罰分明:江夏王李道宗退敵有功,賞!果毅都尉馬文舉(正六品、縣處級)勇氣可嘉,賞,越級擢升為中郎將(正四品、正廳級)!行軍總管張君乂臨陣退縮,罪無可恕,斬!賞罰之後,圍攻遼東城大戰正式開始,李世民親率數百名精銳騎兵抵達遼東城下,進行大戰第一項:運土填壕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