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以來,安市城就處於唐軍的完全包圍之中,就算打不下,圍也把它圍死了。遺憾的是,李世民這一跳躍性戰略思想被李世積給否決了,因為李世積覺得這太冒險。李世積說道:“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們的軍糧都在遼東;現在越過安市去進攻建安,要是被人截了糧道,又該怎麼辦?不如先去攻打安市,然後再打建安。“跳躍的李世民遇上了步步為營的李世積,很難說誰對誰錯,以往很有自己主見的李世民這一次沒有堅持,他認同了李世積的說法,說道:“任你為將軍,用你的計謀,但是不要誤了我的大事。“然而該耽誤的還是耽誤的,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的跳躍是對的,李世積的步步為營是錯誤的。安市城城險兵精,繞過容易,攻取卻難上加難,而偏偏李世積就與安市城較上了勁,這一較勁就讓李世民又一次與勝利擦肩而過。安市城下,唐軍重重包圍,雙方進入膠著狀態,高句麗守軍在守城的同時還用上了無成本的防守武器--謾罵,漫無邊際的謾罵讓唐軍憤怒到了極點。高句麗守軍很有眼色,很會挑時候,專等李世民出現的時候大肆謾罵。他們未必認識李世民,但他們認識唐朝皇帝的旗幟,隻要皇帝旗幟出現,就是他們大肆謾罵的開始,綿綿不絕,層層疊疊。
謾罵之下,李世民怒不可遏,氣火攻心,恨不得將安市城一口吞下,一旁的李世積看出了皇帝的憤怒,當即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盛怒之下的李世民準奏。這一次,李世民和李世積這對君臣過了嘴癮,卻犯了兵家大忌。兵家圍城講究“圍師必闕“,也就是說圍城時不要把城徹底圍死,要給裏麵的人留下所謂的突圍縫隙,有突圍縫隙存在,被圍的人就不會殊死搏鬥,而會在生存欲望促使下選擇突圍。而突圍時,正是圍城部隊對之實現有效打擊的時機。現在李世民和李世積恰恰相反,他們把城圍死了,而且把城裏人的生路全斷了,城破之日就是城中男子集體被坑殺之日,還有比這更差的結局嗎?沒有!既然死守是個死,城破也是個死,那麼不如死守到底,總比平白無故被坑殺好的多。城險兵精,眾誌成城,安市城之戰已經進入死局。此時唐軍陣營中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他們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這個建議被采納,唐軍遠征高句麗的戰局依然有可能做活。
提出建議的是高句麗降將高延壽和高惠真,兩人說道:“我們既然已經委身於大國,就不能不拿出我們的真心實意,期望天子能早日建立大功,我們也能與妻子團聚。目前安市城守軍為了保護家人,個個奮勇作戰,安市城一時半會不容易攻下。我等率十餘萬大軍都敗在唐軍手下,高句麗國內更是聞風膽寒,現在烏骨城(遼寧省鳳城市)守軍都是老弱殘兵,不能堅守,如果唐軍發兵攻打,早上到晚上就能攻克。其餘當道的小城,必定望風而逃,這樣唐軍一路收集沿途的糧草,一路向前,平壤必定守不住了。“堡壘往往從內部攻破,高延壽和高惠真的話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李世民能夠采納,此次遠征高句麗或許可以以勝利收場,然而李世民偏偏沒有采納,隻能再一次與勝利錯過。其實,聽完高延壽和高惠真的話,李世民動了心,多數隨行官員和將領也動了心,官員們甚至建議召回張亮的那部分軍隊合兵一處,進攻烏骨城,進而進攻平壤。幾乎所有人都動了心,除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說道:“皇帝親征,跟一般將軍不同,不能心存饒幸。現在建安城與新城的俘虜,有十萬之眾。
要是我們向烏骨進兵,他們必定跟在我身後,不如先攻取安市,再攻取建安城,然後長驅直入攻打平壤,這樣會萬無一失。“長孫無忌的依據很簡單,天子親征不能處於險地,殘敵尚未肅清,不能冒險出擊,否則一旦被抄了後路,後果不可設想。顯然長孫無忌追求的是萬無一失,然而古往今來,行兵用險,戰場之上如果隻追求萬無一失。那麼就必定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如果你追求行兵萬無一失,那麼你就注定與勝利漸行漸遠。每一個驚天動地的勝利背後,必定潛伏著波濤洶湧的風險,這是戰場的定數,也是人生的定數,同時原本這也是李世民一生的寫照。然而這一次,李世民卻倒向了長孫無忌一邊,他放棄了行兵用險,選擇了萬無一失。這次選擇讓他的最後一次親征隻能以平淡收場,登基以來的養尊處優已經磨平了當年的銳氣,現在的李世民已經背叛了當年的自己。令人痛心的是,此時張亮的部隊已經抵達了建安城,完全可以與李世民合兵一處執行奇襲平壤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