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麵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8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有個史知府的兒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務正業,經常騎馬射箭,偷雞摸狗,調戲民女,民憤極大,因此,眾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死可惡”。有一年,“死可惡”帶著一群惡奴來到橋山打獵,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橋山頂上的柏樹林躲藏起來。“死可惡”領著惡奴們追進橋山柏樹林,用箭亂射。“死可惡”單人匹馬衝進了陵園區。看守陵園的姬老童,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童顏鶴發,功夫超人,他一見有人騎馬闖進陵園,大喝一聲:“哪裏狂徒如此無禮,竟敢在黃帝陵園捕殺鹿群!”說著,一個箭步向前,抓住馬的韁繩。“死可惡”一看是個老頭,冷笑一聲說:“老爺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親,我就要在這裏射鹿打獵,看誰敢管!”一句話惹惱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將“死可惡”打下馬來。“死可惡”從地上爬起來,撲向姬老童。姬老童左腿輕輕一掃,“死可惡”又跌了個“豬啃地”,把兩顆門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兩腳,把“死可惡”踢得連哭帶叫,跪在地上不斷求饒。
再說史知府聽說兒子史可霍被打,還碰掉了兩顆門牙,哪肯罷休,他立即寫信要求中部縣令嚴懲姬老童。中部縣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學問,因他剛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稱作“包不平”。他看了史知府的信後,冷笑一聲,提筆寫道:
黃帝功德厚,子孫豈敢忘。
縱子作惡端,騎馬闖陵園。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縣官。
軒轅英靈在,吾來把案斷。
包步平沒有屈服於史知府的壓力,連夜給泰定帝寫一份奏章,連同史知府寫給他的信件,一並呈報聖上。泰定帝一看奏章,十分生氣,立即降旨將史知府革職,命包步平嚴懲史可霍,並賜給中部縣令三種特權:一、對破壞黃帝陵園林木、建築等一切歹徒,查明事實後不必上報,縣令有權就地正法;二、如有緊急公事,縣令可越級直接上書皇帝;三、凡巡撫以下官員前來祭黃陵,縣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聖旨執行不力,又於泰定二年,親自頒發了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其中規定:“不畏公法之人,又有玩徒之輩,潑皮歹人,凡損壞樹林建築。如有違犯之人,許諸人捉拿到官,痛行斷罪……”這座石碑至今還保存在軒轅廟碑廊裏。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沿用泰定帝規定:把中部縣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處理一些來不及上報的案件。此外,又在橋上頂上專門立了“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來謁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莊重嚴肅。
整 理:蘭 草
流傳地區:陝西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