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溝距黃陵縣城南1裏,每年秋季,野菊花金燦燦盛開滿溝,自古有“南穀黃花”之稱。群眾中也流傳著許多與軒轅黃帝有關的傳說……
遠古時的黃陵,山勢平緩,氣候溫和,沮河水就像一條寬闊的絹帶,黃帝率領的華夏部落的就分布在沮水兩岸。人們在沮河裏捕魚、西山裏打獵、南北原上種地,進行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養。黃帝身為部落聯盟首領,卻與庶民同甘共苦。他每天不是背起弓箭,帶著石球、棍棒去打獵,就是握緊石斧、木耜(sì,音四)去種地。據說黃花溝就是他們最早開發的地方。
用石斧砍倒了樹木,用火把野草燒掉,四個人拉著石犁,或者直接用尖狀棒和木耜點種。這天,黃帝正在這裏點種,耜踩下去,閃了他一下,他以為用力過猛,再試一次,知道下麵確實是空的,他繼續向下挖,露出來一個大石洞。石洞張著陰森的口,黑咕隆咚不見底,一股涼氣衝麵而出。有人說這是妖氣,裏麵一定有吃人的妖精。黃帝決心下去為民除妖,周圍幾個庶民壯著膽子要替黃帝下去。黃帝隻是說:“沒有什麼可怕的,你們不要替我擔心。”就手提了石斧、舉著火把下洞。幾個人隻好用繩子把黃帝吊下洞去,再三叮嚀,要黃帝小心。黃帝到了洞底,隻聽得“叮叮咚咚”的滴水聲,清脆悅耳,用火把一照,洞頂懸著千萬顆水珠,就像夜晚天空的繁星。黃帝舉起火把,腳踩碎石,“嘩啦嘩啦”地向洞裏走去。真像是入了迷宮,大洞套小洞,套了18個。黃帝邊走邊察看,終於走完這18個洞。啊?最後一個石洞裏麵是亮的,一條石案上放著一本經書,名叫《陰符經》。黃帝拿起它,看不懂,就帶出洞來。百姓庶民以為黃帝得了寶,就一傳十,十傳百,都說黃帝“空洞得道”。黃帝回到中宮(俗稱九龍宮,傳說在橋山之巔),反複翻看,還是看不懂,就巡行天下,廣拜賢士,拜了72個師傅,最後才在廣成子的幫助下,在泰山上找到了人麵鳥身的九天玄女,玄女給黃帝講解《陰符經》,黃帝認真地跟著她學習了5個月,通得天機,終於在冀州之野討伐了蚩尤,為天下人除了害。
打敗蚩尤回到中部,黃帝經常夜深人靜時來到黃花溝,站在洞外,側耳細聽水珠滴落的聲音。據說,伶倫製樂還參考過這美妙的音響呢!
黃帝一輩子為民造福,乘龍升天後,仍然掛念著天下庶民,思量著要回來看一看。當時正逢數九寒天,到處一片銀白。這可急壞了土地神,拿什麼來迎接黃帝呀!誰知南穀的野草有靈,一夜間全變成了金燦燦的秋菊,一叢叢一朵朵簇簇擁擁,就像擠擠攘攘的歡迎人群,隆重熱烈地迎接著黃帝的駕臨。黃帝乘龍回來,看到這一溝的金菊,欣喜得讚歎不已。從此以後,每年冬天“九”裏,不管雪落得有多厚,隻要扒開雪層,在這裏都會看到鮮活活的金菊。人們看到這黃花,就思念起黃帝的功德。
群眾這樣傳唱著:
真金花,“九”裏開,
金人把它手裏逮。
山上明,川裏黑,
金人金馬站一堆……
整 理:李延軍
流傳地區:陝西黃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