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38(1 / 1)

後 記

親愛的讀者朋友,辛苦了!

首先感謝您耐著性子讀完了我的這部長篇小說;如果您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的話,請繼續耐著性子把我的這篇後記讀完。

當我在東南沿海某一間房子裏寫作這部小說的時候,腦海裏卻時常想起故鄉的那個小鎮,那條老街。那裏曾經是我生活的江湖,而今卻成為我理想的廟堂。

在我的記憶中,街道上方就是窄窄的天空。白白的雲朵飄過去了,密密的雨滴落下來了;微風拂過捎來滿街油煙味兒,寒月升起吹滅一盞盞疲憊的燈火……居民們的生活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腳步踏實而平穩,不知不覺中已變換了鏡中容顏。

在那些狹長幽暗的院落裏,搭高就低的青石台階熟悉每一家住戶腳步聲的輕重疾徐。張三發財、李四破產、王五敗家、陳六坐牢,每一個生命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喜怒哀樂都是小鎮的曆史。

還有人格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生活的磨難,家族的恩怨,一幕幕景象不斷在小鎮上上演。或許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都想生活得更好一點,所以便有了人性的善與惡,道德的高與低,命運的好與壞,際遇的分與合,這些同樣都組成了小鎮的曆史。

於是,我便常常想,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其實都是曆史的某一個細節,都是曆史的組成部分。從巷子這頭走到那頭,曆史就隱藏在或急或慢的腳步中。曆史的細節不僅體現在偉大人物的振臂一呼之間,也體現在小鎮居民的一日三餐之間;不僅體現在血雨腥風和滄海桑田之間,也體現在小鎮居民的悠然自得和辛勤勞作之間。

而居民的日常生活必然離不開房子。

這些房子不僅是他們生活的場所,也是他們生活的基礎;作為財產形態來說,更是他們一生的依托。如果沒有穩定的物質基礎,內心往往難以平靜,而生活也難以安穩。

再來看看那一座座構築精致、曆經滄桑的老房子,大都是由一塊塊青磚和一片片黑瓦組成,這些青磚黑瓦質地堅硬,所以能夠保留至今。也就是說,沒有這些青磚和黑瓦,老房子將不複存在。

如果站在一個製高點上來看我的小鎮,你會看到一排排造型各異的房屋,那是小鎮居民溫暖的家園;如果站在一個足夠高的製高點來看中國大地,你會看見一個個村莊,一座座城市,一片片房屋,那是中國人民溫暖的家園。

我的青石橋鎮就是中國的縮影。

所以,我冒昧地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把民族的曆史比做一條老街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地上的一塊青石板,共同鋪成了民族的巷道;如果把國家比做一座房子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她的一塊磚或一片瓦,共同撐起了國家的大廈。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大廈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安居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居;我們每個人都富有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富有;我們每個人都幸福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幸福。如果每一個人通過誠實勞動,點滴積累財富,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是對國家的貢獻。

這個道理應該是很淺顯的,而我卻思考了好多年。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這種幸福是長長久久的,可如何才能長久?我懵懂地覺得,國家應該有保護公民合法私有財產的機製,充分實現“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讓“有恒產者有恒心”,這樣民眾心裏才會踏實,才會對國家充滿信心,才會安居樂業。

我還覺得,國家應該鼓勵公民追求財富、創造價值,應該有藏富於民的胸襟,多關注民生,少與民爭利……如果做到了這些,民眾的幸福指數一定會大大提升,我們國家的大廈一定會更加牢固,我們的民族一定會更加強大。

我們原來經常說“大河沒水小河幹,大河有水小河滿”,然而河水從來都不會倒著流,因此這其實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可我們卻堅持了許多年。現在應該顛倒過來,改成“小河沒水大河幹,小河有水大河滿”。

您說是不是這樣的?

作者於2010年8月29日淩晨寫於廈門致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