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傷寒論》提出了太陽病蓄血證和陽明病蓄血證的辨證治療之後,曆代醫家均有發揮。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對血瘀的辨證論治更有獨到的經驗,他以人體分部立方,簡便易行,療效可靠。上部瘀血用通竅活血湯(或補陽還五湯),胸部瘀血用血府逐瘀湯,膈下瘀血用膈下逐瘀湯,少腹瘀血用少腹逐瘀湯,瘀血身痛用身痛逐瘀湯,從而使中醫在病理學和治療術方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在中西醫界對心腦血管病的血瘀都極為重視,深入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藥物製劑不斷出現,為防治心腦血管病和患者的早日康複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根據曆來的文獻記載和臨床所見,血瘀的特點大約有16點(詳見本書第六章第二節)。根據臨床驗證,1~2症合參即可,不必悉具。
除了心腦血管病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療有顯著的療效以外,對肝硬化、某些婦科病尤其是宮外孕、痹證、痿證、腫瘤等也有同樣的作用。
四、察病用藥,先顧脾胃
李東恒的《脾胃論》對我們的用藥有很好的啟發。藥物有苦寒傷脾,辛熱傷胃,膩滯難化之不同;患者或有脘腹脹悶,惡心泛涎,納食呆滯,便秘或瀉等不適,下筆用藥,務必關照及此。不然,藥物下咽,誘發宿疾,前功盡棄,毫無療效可言。故病證多端,先顧脾胃,服藥舒適,方顯療效。至於“瞑眩”之說,又當別論。
在使用辛熱藥的同時,應考慮其傷陰的一麵,必要時可加入有護陰或監製作用的藥物,如桂枝湯、真武湯中的芍藥,腎氣丸中的熟地黃,大概有此種作用。
在使用寒涼藥和滋陰藥的同時,應考慮脾胃的吸收功能,適當加入健脾和胃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砂仁、神曲、幹薑、白術之類,以促進脾胃對這些藥物的吸收,發揮這些藥物的應有功效。例如過去在批發熟地黃時,其中都伴有適當的砂仁,就是此意。後來改用陳皮,是為了節約成本;現在連陳皮也不用,可能是為了簡化手工。至於藥效如何,藥商們是不會考慮的。所以,我們醫生要通盤考慮隨症加減才好。
對大黃、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秦艽、膽草、防己、威靈仙、獨活等藥物,還要適當重用矯味藥如甘草、大棗、飴糖、蜂蜜等之類(濕盛者除外),以減少患者的痛苦。臨床反饋,這樣做並不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