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月,蘇州大雨雹;湖州大雨雹。(卷40《災異誌一》)疫病1.諸城(今山東諸城縣)。1.十一月,諸城大疫。(卷40《災異誌一》)嘉慶二十四年(1819)水災1.黃縣(今山東龍口市)。2.唐山、灤州(今河北唐山市、灤縣)。3.文登(今山東文登市)。4.災區未詳。5.儀封及蘭陽(今河南蘭考縣儀封鄉及蘭考縣城)、祥符、陳留、中牟(今河南開封縣、開封縣陳留鎮、中牟縣)。1.二月,黃縣大水,衝塌民房,人多溺死。(卷40《災異誌一》)2.四月,唐山、灤州大水。(卷40《災異誌一》)3.六月,文登大風雨,害稼。(卷42《災異誌三》)4.(秋七月)壬午,永定河決。(卷16《仁宗本紀》)5.七月,(黃河)溢儀封及蘭陽,再溢祥符、陳留、中牟。(卷126《河渠誌一》)旱災1.貴陽、湖州、石門(今貴州貴陽市,浙江湖州市、桐鄉市石門鎮)。2.應山、麻城(今湖北廣水市、麻城市)。3.黃陂(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1.六月,貴陽、湖州、石門旱。(卷43《災異誌四》)2.八月,應山、麻城旱。(卷43《災異誌四》)3.九月,黃陂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貴陽(今貴州貴陽市)。2.縉雲(今浙江縉雲縣)。3.黃縣(今山東龍口市)。
4.東湖(今湖北宜昌市)。1.七月二十五日,貴陽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九月,縉雲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十月十二日,黃縣地震;十六日又震。(卷44《災異誌五》)4.五月,東湖山崩。(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文登(今山東文登市)。2.平穀(今北京市平穀區)。1.六月,文登大風雨,害稼。(卷42《災異誌三》)2.七月初八日,平穀有怪風兼雨自南來,房舍皆摧折,禾盡偃,其平如掃。(卷44《災異誌五》)霜凍1.南樂(今河南南樂縣)。1.十二月,南樂大雪,平地深數尺,人畜多凍死。(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恩施(今湖北恩施市)。1.五月,恩施大疫。(卷40《災異誌一》)火災1.青田(今浙江青田縣)。2.青浦(今上海市青浦)。1.閏四月,青田火,延燒二百餘家。(卷41《災異誌二》)2.五月,青浦城火,延燒七十餘家。(卷41《災異誌二》)嘉慶二十五年(1820)水災1.儀封(今河南蘭考縣儀封鄉)。2.麗水(今浙江麗水市)。3.新城、宣平(今浙江桐廬縣東北部、武義縣南部)。4.宣化、寧晉、寧河、寶坻、文安、東安、涿州、高陽、安州、靜海、滄州、埠山、大名、南樂、長垣、保安、萬全、懷安、西寧、懷來、新河、豐潤(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寧晉縣,天津市寧河縣、寶坻區,河北文安縣、固安縣東部、涿州市、高陽縣、安新縣西南部、靜海縣、滄州市、埠山未詳、河北大名縣,河南南樂縣、長垣縣,河北涿鹿縣、萬全縣、懷安縣東南部、陽原縣、懷來縣東南部、新河縣、唐山市豐潤區)。1.三月,馬營口塞……是月儀封又漫塌。(卷126《河渠誌一》)2.六月,麗水大水。(卷40《災異誌一》)3.七月,新城大雨九日,平地水深丈餘;宣平霪雨,壞田禾。(卷42《災異誌三》)4.宣化、寧晉、寧河、寶坻、文安、東安、涿州、高陽、安州、靜海、滄州、埠山、大名、南樂、長垣、保安、萬全、懷安、西寧、懷來、新河、豐潤大水。(卷40《災異誌一》)旱災1.新城(今浙江桐廬縣東北部)。2.黃梅(今湖北黃梅縣)。3.縉雲、麗水、嵊縣、南昌、建昌、臨江、贛州、袁州、武昌、鹹寧、崇陽、金華、常山(今浙江縉雲縣、麗水市、嵊州市,江西南昌市、南城縣建昌鎮、清江縣臨江鎮、贛州市、宜春市,1.新城自二月至七月不雨。(卷43《災異誌四》)2.五月,黃梅大旱。(卷43《災異誌四》)3.八月,縉雲、麗水、嵊縣、南昌、建昌、臨江、贛州、袁州、武昌、鹹寧、崇陽、金華、常山旱。(卷43《災異誌四》)饑荒史料:二十五年秋,樂清、永嘉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湖北武漢市武昌區、鹹寧市、崇陽縣,浙江金華市、常山縣)。地震1.鎮番(今甘肅民勤縣)。2.貴陽(今貴州貴陽市)。3.南宮(今河北南宮市)。1.正月十九日,鎮番地震,聲如雷。(卷44《災異誌五》)
2.四月,貴陽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六月二十二日,南宮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樂清(今浙江樂清市)。1.七月,樂清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霜凍1.貴陽(今貴州貴陽市)。1.八月,貴陽隕霜殺稼。(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桐鄉、太平、青浦(今浙江桐鄉市、溫嶺市,上海市青浦區)。2.樂清、永嘉(今浙江樂清市、永嘉縣)。3.嘉興(今浙江嘉興市)。1.七月,桐鄉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卷40《災異誌一》)2.八月,樂清大疫,永嘉大瘟疫流行。(卷40《災異誌一》)3.冬,嘉興大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元年(1821)水災1.寧津(今山東寧津縣)。2.保康、隨州、博興、即墨(今湖北保康縣、隨州市,山東博興縣、即墨市)。3.濟南、惠民、商河、沾化、潛江(今山東濟南市、惠民縣、商河縣、沾化縣,湖北潛江市)、任康(未詳)。4.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及西北、東南地區)。5.臨邑(今山東臨邑縣)。6.山東河湖山水並發(災區未詳)。1.三月,寧津大水。(卷40《災異誌一》)2.五月,保康、隨州、博興、即墨大水。(卷40《災異誌一》)3.秋,濟南、惠民、商河、沾化、潛江、任康大水。(卷40《災異誌一》)4.七月,涇州霪雨,衝沒橋梁田廬人畜。(卷42《災異誌三》)5.八月,臨邑霪雨連旬。(卷42《災異誌三》)6.道光元年,山東河湖山水並發,戴村壩迤北堤墊漫決六十餘丈,草工刷三十餘丈,四女寺支河南岸汶水旁泄處三。(卷127《河渠誌二》)旱災1.黃岩、龍泉(今浙江台州市黃岩區、龍泉市)。1.秋,黃岩、龍泉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撫寧(今河北撫寧縣)。2.紫陽(今陝西紫陽縣)。3.新昌(今浙江新昌縣)。1.三月晦日,撫寧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六月,紫陽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夏,新昌上方源山裂。(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元年秋,榮成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疫病1.任丘(今河北任丘市)。2.冠縣、武城、範縣、钜野、登州府屬(今山東冠縣、武城縣,河南範縣,山東巨野縣、蓬萊、棲霞、招遠、萊陽等地)。3.東光、元氏(今河北東光縣、元氏縣)、新樂(今河北新樂市)、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濟南(今山東濟南)、東阿、武定(今山東東阿縣南部、惠民縣)、滕縣(今山東滕縣)、濟寧州(今山東濟寧等地)。4.樂亭(今河北樂亭縣)、青縣(今河北青縣)、清苑、定州(今河北清苑縣、定州市)、灤州(今河北灤縣)、元氏、內丘、唐山、蠡縣(今河北元氏縣、內丘縣、唐山市、蠡縣)、望都(今河北望都縣)、臨榆(今河北秦皇島市)、南宮、曲陽、武強(今河北南宮市、曲陽縣、武強縣)、平鄉(今河北平鄉縣)。5.日照、沂水(今山東日照市、沂水縣)。
1.三月,任丘大疫。(卷40《災異誌一》)2.六月,冠縣大疫;武城大疫;範縣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卷40《災異誌一》)3.七月,東光大疫,元氏大疫;新樂大疫;通州大疫;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阿、武定大疫;滕縣大疫;濟寧州大疫。(卷40《災異誌一》)4.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灤州大疫;元氏、內丘、唐山、蠡縣大疫;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宮、曲陽、武強大疫;平鄉大疫。(卷40《災異誌一》)5.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二年(1822)水災1.鍾祥、潛江(今湖北鍾祥、潛江市)。2.莘縣(今山東莘縣)。3.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竹山、鄖縣(今湖北竹山縣、鄖縣)。4.武城(今山東武城縣)、武強(今河北武強縣)、清苑、唐山、蠡縣、任丘、曲陽(今河北清苑縣、唐山市、蠡縣、任丘市、曲陽縣)。5.定遠廳、應城(今安徽定遠縣,湖北應城市)。6.沾化、東昌(今山東沾化縣、聊城市)、長清、日照、菏澤、觀城、钜野(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日照市、菏澤市、莘縣觀城鎮、巨野縣)。7.章丘、東阿(今山東章丘市北部、東阿縣南部)。1.正月,鍾祥大水,堤決;潛江大水。(卷40《災異誌一》)2.五月,莘縣霪雨傷稼。(卷42《災異誌三》)3.五月,光化漢水溢;竹山、鄖縣大水。(卷40《災異誌一》)4.六月,武城河決;武強河水溢;清苑、唐山、蠡縣、任丘、曲陽大水。(卷40《災異誌一》)5.七月,定遠廳、應城大水。(卷40《災異誌一》)6.八月,沾化徒駭河溢;東昌衛河決,壞民田;長清、日照、菏澤、觀城、钜野大水。(卷40《災異誌一》)7.八月,章丘、東阿霪雨四十餘日,壞田廬禾稼。(卷42《災異誌三》)饑荒史料:二年夏,灤州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旱災1.宜都、日照(今湖北宜都縣,山東日照)。2.嘉興、湖州(今浙江嘉興市、湖州市)。1.春,宜都、日照旱。(卷43《災異誌四》)2.夏,嘉興、湖州旱。(卷43《災異誌四》)風災1.金華(今浙江金華市)。2.蘄州(今湖北蘄春縣南)。1.六月,金華大風壞屋。(卷44《災異誌五》)2.七月,蘄州大風,拔木壞民舍。(卷44《災異誌五》)疫病1.無極、南樂(今河北無極縣,河南南樂縣)、臨榆(今河北秦皇島市)、永嘉(今浙江永嘉縣)。2.宜城、安定(今湖北宜城市,陝西子長縣)。1.夏,無極、南樂大疫,臨榆大疫,永嘉疫。(卷40《災異誌一》)2.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卷40《災異誌一》)火災1.大埔(今廣東大埔縣北部)。2.內閣(今北京城內)。1.六月十一日,大埔南門外火,延燒兩晝夜。(卷41《災異誌二》)2.(十二月)乙醜,內閣漢票簽處火。(卷17《宣宗本紀一》)道光三年(1823)水災1.石首、江陵(今湖北石首市、江陵縣)、郝穴(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平鄉、固安、武清、平穀、清苑、蠡縣、任丘、青縣、曲陽、玉田、霸州(今河北平鄉縣、固安縣,天津市武清區,北京市平穀區,河北清苑縣、蠡縣、任丘市、青縣、曲陽縣、玉田縣、霸州市)。2.湖州、昌平、內丘(今浙江湖州市,北京市昌平區,河北內丘縣)。3.嵊縣(今浙江嵊州市)。
4.金華、永嘉(今浙江金華市、永嘉縣)、禮縣(今甘肅禮縣)。5.未詳。6.武城(今山東武城縣)、江山、黃梅、钜野、通州(今浙江江山市,湖北黃梅縣,山東巨野縣,北京市通州區)、東昌(今山東聊城市)。7.太湖(今江蘇太湖)、鮑家壩(今江蘇泰州市鮑家壩)、蘇州、高淳(今江蘇蘇州市、高淳縣)。8.青浦、泰州(今上海市青浦區,江蘇泰州市)。1.三月,石首、江陵大水;郝穴堤淤;平鄉、固安、武清、平穀、清苑、蠡縣、任丘、青縣、曲陽、玉田、霸州大水。(卷40《災異誌一》)2.三月,湖州霪雨,至五月不止;昌平霪雨傷麥;內丘大雨,三旬始止。(卷42《災異誌三》)3.四月,嵊縣霪雨,至九月始止。(卷42《災異誌三》)4.五月,金華、永嘉霪雨害稼;禮縣暴雨,漂沒民舍。(卷42《災異誌三》)5.(六月)戊午……永定河決。壬戌,北運河決。(卷17《宣宗本紀一》)6.六月,武城河決;江山、黃梅、钜野、通州大水;東昌衛河決。(卷40《災異誌一》)7.七月,太湖溢;鮑家壩決,下河禾稼盡淹,蘇州、高淳大水。(卷40《災異誌一》)8.七月,青浦霪雨兩月;泰州大雨,平地水深數尺,禾稼盡淹。(卷42《災異誌三》)饑荒史料:三年春,東阿饑。秋,曲陽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旱災1.滕縣(今山東滕縣)。1.夏,滕縣大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莘縣、撫寧(今山東莘縣、河北撫寧縣)。1.莘縣、撫寧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宜都(今湖北宜都縣)。2.文登(今山東文登市)。3.定遠(今安徽定遠縣)。4.蘇州(今江蘇蘇州市)。1.三月,宜都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六月,文登地震。(卷44《災異誌五》)3.七月,定遠地震。(卷44《災異誌五》)4.七月甲戌,蘇州玉遮山裂。(卷44《災異誌五》)疫病1.泰州(今江蘇泰州市)。2.臨榆(今河北秦皇島市)。1.春,泰州大疫。(卷40《災異誌一》)2.秋,臨榆大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四年(1824)水災1.大興、宛平等九州縣(今北京市大興區等地)。2.德州(今山東德州市)。3.高家堰(今江蘇洪澤湖大堤前身)。1.二月,大興、宛平等九州縣大水。(卷40《災異誌一》)2.二月,德州霪雨。(卷42《災異誌三》)3.道光四年,河決高家堰,漕運阻。(卷486《列傳》273《文苑三·張鑒傳》)旱災
1.宜城(今湖北宜城市)、曹縣、房縣、麻城(今山東曹縣,湖北房縣、麻城市)。2.章丘、榮成(今山東章丘市北部、榮成市)。1.宜城自四月至六月不雨,曹縣、房縣、麻城旱。(卷43《災異誌四》)2.秋,章丘、榮成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東平、清苑、望都、定州(今山東東平縣,河北清苑縣、望都縣、定州市)。2.高淳(今江蘇高淳縣)。1.東平、清苑、望都、定州蝗。(卷40《災異誌一》)2.道光四年,高淳鼠食麥。(卷42《災異誌三》)地震1.枝江(今湖北枝江市)。2.定遠廳(今陝西鎮巴縣)。1.十一月十四日,枝江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六月,定遠廳五塊石山崩,壞市廛民舍。(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四年,皋蘭、靜寧、西寧、鞏昌、秦州等處大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風災1.泰州(今江蘇泰州市)。2.高堰(今江蘇洪澤湖大堤前身)。1.十一月十二日,泰州大風拔木,兩晝夜不止。(卷44《災異誌五》)2.十一月,大風,決高堰十三堡,山盱周橋之息浪菴壞石堤萬一千餘丈。(卷126《河渠誌一》)雹災1.日照(今山東日照市)。2.曲陽(今河北曲陽縣)。1.五月,日照大雨雹,傷禾。(卷40《災異誌一》)2.十月,曲陽大雨雹盈尺。(卷40《災異誌一》)疫病1.平穀、南樂、清苑(今北京市平穀區,河南南樂縣,河北清苑縣)。1.平穀、南樂、清苑大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五年(1825)水災1.貴陽(今貴州貴陽市)。1.八月,貴陽大雨,二十日始止。(卷42《災異誌三》)旱災1.應山(今湖北廣水市)。2.曆城、黃縣(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龍口市)。3.內丘、新樂、曲陽、長清、冠縣、博興(今河北內丘縣、新樂市、曲陽縣,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冠縣、博興縣)。4.館陶(今河北館陶縣)。1.六月,應山旱。(卷43《災異誌四》)2.七月,曆城、黃縣旱。(卷43《災異誌四》)3.(七月)內丘、新樂、曲陽、長清、冠縣、博興旱蝗。(卷40《災異誌一》)4.道光五年,(張琦)補館陶,會(館陶)久旱風霾,麥苗皆死,饑民聚掠。(卷478《列傳》265《循吏三·張琦傳》)蟲災1.清苑、定州(今河北清苑縣、定州市)、內丘、新樂、曲陽、長清、冠縣、博興(今河北內丘縣、新樂市、曲陽縣,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冠縣、博興縣)。2.滕縣(今山東滕縣)。1.七月,清苑、定州飛蝗蔽天,三日乃止;內丘、新樂、曲陽、長清、冠縣、博興旱蝗。(卷40《災異誌一》)2.七月,滕縣生五色蟲,食禾殆盡。(卷44《災異誌五》)地震1.保康(今湖北保康縣)。
1.六月,保康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羅田(今湖北羅田縣)。2.館陶(今河北館陶縣)。1.六月,羅田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2.道光五年,(張琦)補館陶,會(館陶)久旱風霾,麥苗皆死,饑民聚掠。(卷478《列傳》265《循吏三·張琦傳》)饑荒史料:五年秋,南樂、靜海、文安、大城、寶坻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雹災1.羅田、蘇州(今湖北羅田縣,江蘇蘇州市)。2.皋蘭(今甘肅皋蘭縣)。3.皋蘭(今甘肅皋蘭縣)。1.四月八日,羅田雨雹,損麥豆無數;蘇州雨雹。(卷40《災異誌一》)2.五月,皋蘭大雨雹。(卷40《災異誌一》)3.八月初九,(皋蘭)複雨雹。(卷40《災異誌一》)道光六年(1826)水災1.宜昌(今湖北宜昌市)。1.六月,宜昌大雨連綿,十日不止,損田禾。(卷42《災異誌三》)旱災1.諸城、東阿(今山東諸城縣、東阿縣南部)。2.永豐、萬安(今江西永豐縣、萬安縣)。1.春,諸城、東阿旱。(卷43《災異誌四》)2.六月,永豐、萬安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灤州、撫寧(今河北灤縣、撫寧縣)。1.二月,灤州、撫寧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章丘(今山東章丘市北部)。2.枝江(今湖北枝江市)。3.宜昌(今湖北宜昌市)。4.貴陽(今貴州貴陽市)。5.宜昌(今湖北宜昌市)。1.正月晦日,章丘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二月二十四日,枝江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四月初四日,宜昌閻家坪裂五尺許,廣四丈餘。(卷44《災異誌五》)4.六月,貴陽地震。(卷44《災異誌五》)5.六月,宜昌大雨,山崩。(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武強(今河北武強縣)、南宮、濟南(今河北南宮市,山東濟南市)。2.黃縣(今山東龍口市)。3.肅州(今甘肅酒泉市)。4.黃岩(今浙江台州市黃岩區)。1.二月二十二日,武強大風霾,晝晦如夜。二十四日,南宮大風霾晝晦凡三日,濟南風霾晝晦。(卷44《災異誌五》)2.二月二十六日,黃縣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3.五月,肅州烈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4.七月,黃岩大風,拔木折屋。(卷44《災異誌五》)雹災1.雲夢(今湖北雲夢縣)。1.四月十七,雲夢雨雹,大如拳。(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沾化(今山東沾化縣)。1.冬,沾化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七年(1827)水災1.恩施(今湖北恩施市)。2.房縣、西河、蘄州、江陵(今湖北房縣、孝感市西河鎮、蘄春縣南、江陵縣)。3.枝江、日照(今湖北枝江市,山東日照市)。4.崇陽、潛江(今湖北崇陽縣、潛江市)。1.夏,恩施霪雨傷稼。(卷42《災異誌三》)2.五月,房縣汪家河水溢,壞田廬無算;西河水溢入城;蘄州大水,漂沒田廬人畜;江陵大水。(卷40《災異誌一》)3.六月,枝江大水入城;日照大水。(卷40《災異誌一》)4.八月,崇陽山水陡發,城中水深數尺;潛江大水堤潰。(卷40《災異誌一》)旱災1.內丘(今河北內丘縣)。1.七月,內丘大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鄖縣(今湖北鄖縣)。2.寧津(今山東寧津縣)。3.章丘、新城、長清(今山東章丘市北部、桓台縣、濟南市長清區)。1.二月,鄖縣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七月,寧津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十月,章丘、新城、長清地震。(卷44《災異誌五》)雹災1.宣平(今浙江武義縣南部)。1.十二月,宣平雨雹,折樹碎瓦。(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武城(今山東武城縣)。1.冬,武城疫。(卷40《災異誌一》)饑荒史料:七年春,日照大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道光八年(1828)水災1.武城(今山東武城縣)。1.七月,武城霪雨。(卷42《災異誌三》)地震1.興山(今湖北興山縣)。
2.黃縣(今山東龍口市)。1.八月,興山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十月二十三日,黃縣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黃縣(今山東龍口市)。1.五月二十六日,黃縣大風拔木,屋瓦皆飛。(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八年,太平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道光九年(1829)水災1.沾化、長清(今山東沾化縣、濟南市長清區)。1.九年秋,沾化、長清大水。(卷40《災異誌一》)旱災1.湖州、宜城(今浙江湖州市,湖北宜城市)。1.湖州夏、秋旱,宜城八月不雨至於十月。(卷43《災異誌四》)地震1.宜城(今湖北宜城市)。2.博平、莘縣(今山東博平、莘縣)、青州、臨朐(今山東青州市、臨朐縣)、黃縣、即墨、平度、滕縣、1.五月初四日,宜城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十月二十二日,博平、莘縣地震;青州、臨朐地震,十餘日方止,民舍傾倒,壓死數百人。二長清、章丘(今山東龍口市、即墨市、平度市、滕縣、濟南市長清區、章丘市北部)。十三日,黃縣、即墨、平度、滕縣、長清、章丘地震。(卷44《災異誌五》)火災1.江山(今浙江江山市)。1.七月十三日,江山江郎山火,延燒兩晝夜。(卷41《災異誌二》)道光十年(1830)水災1.通山、崇陽(今湖北通山縣、崇陽縣)。2.枝江、宜都、興山(今湖北枝江市、宜都縣、興山縣)。3.恩施(今湖北恩施市)。4.永嘉(今浙江永嘉縣)。5.宣平(今浙江武義縣南部)。1.五月,通山水陡發高數丈,淹沒田廬人畜無算;崇陽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六月,枝江大水入城,漂沒田廬;宜都、興山大水。(卷40《災異誌一》)3.六月,恩施霪雨傷稼。(卷42《災異誌三》)4.七月十二日,永嘉起蛟,裂山而出,漂沒田廬,淹斃人畜無算。(卷40《災異誌一》)5.八月,宣平大雨如注,民舍盡漂沒。(卷42《災異誌三》)旱災1.湖州(今浙江湖州市)。2.武強、唐山(今河北武強縣、唐山市)。1.夏,湖州旱。(卷43《災異誌四》)2.秋,武強、唐山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南宮、平鄉(今河北南宮市、平鄉縣)。2.元氏、新樂、菏澤、曹縣等處(今河北元氏縣、新樂市,山東菏澤市、曹縣等地)。3.河南、直隸毗連十四州縣(今河南、河北毗鄰地區)。4.武定(今山東惠民縣)。5.黃安(今湖北紅安縣)。1.四月二十二日,南宮、平鄉地震。(卷44《災異誌五》)2.閏四月二十二日,元氏、新樂、菏澤、曹縣等處同時地震,房舍傾圮,人有壓斃者。(卷44《災異誌五》)3.五月辛酉,河南、直隸毗連十四州縣地震,命加意撫恤。(卷17《宣宗本紀一》)4.十月十六日,武定地震;二十四日又震。(卷44《災異誌五》)5.十一月朔,黃安地震有聲。(卷44《災異誌五》)火災1.鉛山(今江西鉛山縣)、鉛山(今江西鉛山縣)。
1.八月,鉛山石塘火,延燒五百餘家;次年又火。(卷41《災異誌二》)饑荒史料:十年冬,江陵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道光十一年(1831)水災1.貴築、黃安、黃岡、麻城、蘄水、公安、宜都(今貴州省貴陽市,湖北紅安縣、黃岡市、麻城市、浠水縣、公安縣、宜都縣)、石首(今湖北石首市)。2.永嘉、江夏(今浙江永嘉縣,湖北武漢市江夏區)。3.宜城、穀城(今湖北宜城市、穀城縣)。4.雲夢(今湖北雲夢縣)、房縣、安陸(今湖北房縣、安陸市)。5.菏澤、滕縣(今山東菏澤市、滕縣)、曹縣(今山東曹縣)。6.楊河廳(清代黃河江蘇段防汛機構)。7.日照、清苑、惠民、商河、沾化、高淳、武進(今山東日照市,河北清苑縣,山東惠民縣、商河縣、沾化縣,江蘇高淳縣、常州市武進區)。8.鍾祥(今湖北鍾祥市)、黃陂、漢陽(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武漢市漢陽區)。9.房縣、黃州、應山、武昌、南昌、南康、瑞州、袁州、饒州、撫州、文安、清苑(今湖北房縣、黃岡市黃州區、廣水市、武漢市武昌區,江西南昌市、南康市、高安市、宜春縣、波陽縣、撫州市,河北文安縣、清苑縣)。1.貴築、黃安、黃岡、麻城、蘄水、公安、宜都大水;石首堤潰。(卷40《災異誌一》)2.五月,永嘉大雨水,歉收;江夏霪雨彌月。(卷42《災異誌三》)3.六月,宜城、穀城霪雨二十餘日,傷稼。(卷42《災異誌三》)4.六月,雲夢堤決,漂沒田廬無算;房縣、安陸大水。(卷40《災異誌一》)5.七月,菏澤、滕縣霪雨百餘日,平地水深數尺;曹縣大雨,水深二尺。(卷42《災異誌三》)6.七月,(黃河)決楊河廳十四堡及馬棚灣,十二月塞。(卷126《河渠誌一》)7.七月,日照、清苑、惠民、商河、沾化、高淳、武進大水。(卷40《災異誌一》)8.八月,鍾祥大水漫堤,黃陂、漢陽大水。(卷40《災異誌一》)9.十一月,陸河水大漲,房縣、黃州、應山、武昌、南昌、南康、瑞州、袁州、饒州、撫州、文安、清苑大水。(卷40《災異誌一》)地震1.撫寧(今河北撫寧縣)。2.臨邑(今山東臨邑縣)。3.武進(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4.狄道州(今甘肅臨洮縣)。1.三月,撫寧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四月,臨邑地震。(卷44《災異誌五》)3.九月,武進地震。(卷44《災異誌五》)4.六月,狄道州黎家窪山崩,壓斃二十餘人。(卷44《災異誌五》)霜凍1.元氏、南樂(今河北元氏縣,河南南樂縣)。2.撫寧(今河北撫寧縣)。1.冬,元氏、南樂大雪,井凍,冰深四五尺。(卷40《災異誌一》)
2.十二月朔,撫寧大雪,平地深三尺,飛鳥多凍死。(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永嘉(今浙江永嘉縣)。1.秋,永嘉瘟。(卷40《災異誌一》)道光十二年(1832)水災1.鬆滋(今湖北鬆滋市)、江夏、應山、麻城、鄖縣(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廣水市、麻城市、鄖縣)、玉田(今河北玉田縣)。2.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宜城(今湖北宜城市)、定遠廳、保康(今陝西鎮巴縣,湖北保康縣)。3.鄖陽(今湖北鄖縣)。4.鍾祥(今湖北鍾祥市)、漢江(今湖北襄樊市)、堵水溢(災區未詳)、襄陽、宜城(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宜城市)。5.均州(今湖北均縣)、應城,青田(今湖北應城市,浙江青田縣)。6.祥符(今河南開封)。7.桃源(今江蘇泗陽縣)。8.觀城、钜野(今山東莘縣觀城鎮、巨野縣)、武城(今山東武城縣)。9.房縣(今湖北房縣)。1.夏,鬆滋堤決;江夏、應山、麻城、鄖縣大水,民房多壞;玉田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光化霪雨,自六月至八月,禾苗盡傷;宜城大雨,晝夜不絕;定遠廳、保康霪雨兩月。(卷42《災異誌三》)3.七月,鄖陽大雨七晝夜,壞官署民房大半。(卷42《災異誌三》)4.七月,鍾祥大水,堤決;漢江暴漲,城圮二百四十餘丈,溺人無算;堵水溢,壞官署民房過半;襄陽、宜城大水。(卷40《災異誌一》)5.八月,均州漢水溢入城,深七尺,民房坍塌無算;應城水溢,青田大水。(卷40《災異誌一》)6.八月,(黃河)決祥符。(卷126《河渠誌一》)7.九月,桃源奸民陳瑞因河水盛漲,糾眾盜挖於家灣大堤,放淤肥田,致決口寬大,摯全溜入湖。(卷126《河渠誌一》)8.九月,觀城、钜野大水,武城河決。(卷40《災異誌一》)9.冬,房縣霪雨害稼。(卷42《災異誌三》)旱災1.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內丘、懷來、萬全、望都(今河北內丘縣、懷來縣東南部、萬全縣、望都縣)。2.嘉興、湖州、嵊縣(今浙江嘉興市、湖州市、嵊州市)。3.東光、靜海(今河北東光縣、靜海縣)。4.陵縣、臨邑、鄒平、新城、博興(今山東陵縣、臨邑縣、鄒平縣、桓台縣、博興縣)。
1.春,昌平大旱,六月始雨;內丘、懷來、萬全、望都旱。(卷43《災異誌四》)2.夏,嘉興、湖州、嵊縣旱。(卷43《災異誌四》)3.七月,東光、靜海旱。(卷43《災異誌四》)4.九月,陵縣、臨邑、鄒平、新城、博興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臨邑(今山東臨邑縣)。2.漢城(未詳)。1.九月二十三日,臨邑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七月,漢城槐木溝岩崩。(卷44《災異誌五》)風災1.公安(今湖北公安縣)。1.夏,公安大風三晝夜,拔樹無算。(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十二年春,昌平饑。夏,紫陽大饑,人相食。冬,鍾祥、潛江、漢城、蘄川、黃梅、江陵、公安、監利、鬆滋饑。(《災異誌五》第1653頁)霜凍1.諸城(今山東諸城縣)。2.望都、寧津(今河北望都縣,山東寧津縣)。1.四月,諸城隕霜殺麥。(卷40《災異誌一》)2.七月,望都、寧津隕霜殺禾。(卷40《災異誌一》)疫病1.武昌、鹹寧、潛江(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鹹寧市、潛江市)。2.蓬萊(今山東省蓬萊市)。3.黃陂、漢陽(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武漢市漢陽區)、宜都、石首、崇陽、監利、鬆滋(今湖北宜都縣、石首市、崇陽縣、監利縣、鬆滋市)。4.應城、黃梅、公安(今湖北應城市、黃梅縣、公安縣)。1.三月,武昌大疫,鹹寧大疫,潛江大疫。(卷40《災異誌一》)2.四月,蓬萊疫。(卷40《災異誌一》)3.五月,黃陂、漢陽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利疫;鬆滋大疫。(卷40《災異誌一》)4.八月,應城大疫,黃梅大疫,公安大疫。(卷40《災異誌一》)道光十三年(1833)水災1.平鄉(今河北平鄉縣)。2.湖州(今浙江湖州市)。3.貴溪、江山、鹹寧、江夏、黃陂(今江西貴溪市,浙江江山市,湖北鹹寧市、武漢市江夏區、武漢市黃陂區)、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4.公安、宜都、歸州(今湖北公安縣、宜都縣、秭歸縣)。5.麗水、孝義廳(今浙江麗水市,陝西柞水縣)。6.榆林、縉雲(今陝西榆林市,浙江縉雲縣)。7.黃岡、蘄州、黃梅(今湖北黃岡市、蘄春縣南部、黃梅縣)、大興、宛平、望都、撫寧、石首、公安、鬆滋(今北京市大興區、北京市區南部,河北望都縣、撫寧縣,湖北石首市、公安縣、鬆滋市)。1.春,平鄉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夏,湖州霪雨害稼。(卷42《災異誌三》)3.四月,貴溪、江山、鹹寧、江夏、黃陂大水;武昌大水至城下。(卷40《災異誌一》)4.五月,公安、宜都、歸州大水。(卷40《災異誌一》)5.五月,麗水、孝義廳大水。(卷40《災異誌一》)6.六月,榆林大水,淹沒田禾;縉雲大水。(卷40《災異誌一》)7.六月,漢江溢;黃岡、蘄州、黃梅大水;大興、宛平、望都、撫寧、石首、公安、鬆滋大水。(卷40《災異誌一》)旱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