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研究所

訪談嚴陸光

受訪人:嚴陸光

訪談人:楊小林

訪談時間:2007年12月5日

訪談地點:中關村嚴陸光先生家

受訪人簡介

嚴陸光(1935— ),浙江省東陽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1959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係。曾任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技術科學局局長,寧波大學校長。

楊:嚴先生,您好!在進入今天談話的主題之前,我先問一個我們很感興趣的問題。地理所的丘寶劍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入住中關村的第一人。據他說,他和《中華地理誌》編輯部的同事們在1953年10月搬到中關村之前,都是住在您家前院的,是嚴老(濟慈)為了幫助解決他們居住的困難,主動提出借給他們住的。您對此有印象嗎?

嚴:1953年是我上清華大學的那一年,對地理所的其他同誌我不熟悉,隻記得施雅風先生在那裏住過。

楊:嚴老到中關村來得多嗎?

嚴:他常來,因為中關村有不少技術科學口的研究所,包括我們電工所。

楊:好,我們現在進入主題。請您先簡單地談一下您到電工所之前的情況。

嚴:好的。我1952年高中畢業,那時已經實行統一高考,根據填報的誌願、考試成績和實際需求,決定你錄取到哪所學校。但是高考完了以後,出現了一件很特殊的空前絕後的事情,國家決定直接從高考學生裏按成績錄取300多學生進留蘇預備班,地點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當時華北地區取86人,我的高考成績是第五名,很幸運地錄取到了留蘇預備班學習一年。這一年裏一方麵要學習俄文,準備出國,另一方麵還要進行嚴格的政治訓練,學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並同時對我們進行了政治審查。我當時的學習成績還可以,政治學習也不錯,但是一年之後沒讓我出國,問題出在我的姑父、叔叔在台灣,政審沒合格。但因為我們是憑成績考進去的,所以允許我們這些不能出國的學生在國內挑任何大學任何專業就讀。我選擇了清華大學電機係。念了一年,又有機遇來了。我有個哥哥比我大一歲,我們倆同時中學畢業,我考到留蘇預備班,他考到北大物理係,結果我沒能出去,他在北大物理係由單位推薦到了留蘇預備班。我們向有關方麵反映了情況,又經研究,決定1954年我和我哥哥都出國,於是我就到了蘇聯。在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係插班到二年級學習,學發電、輸電、配電,學製五年半,實際上我隻念了四年半,1959年2月就回國了。回國後組織上並沒有馬上給我們安排工作,而是讓我們參加了一段時間的勞動鍛煉,比如到正在建設的人民大會堂工地搬磚送瓦,還有一些農業勞動。1959年7月我被分配到了正在籌建的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這也是我第一次到中關村。

楊:電工所成立初期的情況是怎樣的?

嚴:電工所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機械電機研究所的電工部分,1958年7月長春機電所的電力研究室和電加工研究組遷北京,成立了電工所籌備委員會,1963年正式成立。籌建電工所是根據1956年國家製定的“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將“發電廠和電力網的合理配置與運行,全國統一動力係統的建立”列入了規劃的第21項,1957年機電所就向院裏提出來將電工部分從機械電機研究所分出,單獨成立電工研究所。1958年國家提出準備建三峽水電站,科學院承擔了三峽電力係統工程的電工科研任務,這樣,電工所的籌建工作與三峽工程的重要技術任務結合了起來,1958年8月2日,正式成立了電工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是林心賢,比原來預計提前了一年。

電工所籌備初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力係統和電加工技術,當時中國科學院院長顧問拉紮連科是電火花加工方麵的專家,他很主張我們搞這方麵的工作。籌建所的時候主要的學科帶頭人是原來機電所的韓朔、胡傳錦,從美國回來的鮑城誌先生,還有1957年從蘇聯回來的楊昌祺,他在清華念書時和朱鎔基是同班同學。這幾位同誌在林所長領導下就搞起來了。

到了1960年出現了三個情況:一是蘇聯撤退專家,國家希望把科學院的科技力量更多地集中到國防科研上去。二是經過幾年論證,看來短期之內三峽工程上不了馬。三是電力部準備成立技術改進局,就是現在清河的電力科學院。這三個情況的出現,決定了電工所的方向要有所轉變,院裏有關部門和林心賢所長就請錢學森、吳仲華等學部委員來討論研究所今後的發展方向,研究決定大力轉向國防科研,電力係統和電火花加工研究還保留,但是電力係統有所收縮。1960年成立了八室,搞國防任務,楊昌祺同誌是室主任,我們當時從蘇聯回來的幾個年輕同誌也都轉向搞國防科研。所以60年代以後,電工所就變成以國防科研為主的研究所了,轉到了“零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