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
生活中總有許多驚喜,讓我們感到充滿希望和意義。尤其是在敦煌這塊熱土上,在王淵這位退休的老同誌身上,這種驚喜總是會踏踏實實轉換成一種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折射出思想的光彩。
《敦煌軼事》文稿寄來,墨跡未幹,餘香猶在,捧讀再三,感慨良多,禁不住有許多話要說,粗陳條貫,以寄心儀。
一、做對曆史對社會的有心人。曆史是我們創造的,曆史是我們或後人寫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是靠經驗、靠認識史來發展和進步的。當我們對曆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時,這種認識便對社會人有巨大的指導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做大量的提玄鉤要,不做大量的探微采訪是不行的。有心就是要有熱愛生活的激情,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燭微洞幽的眼光,就是要有一點曆史意識,要有經常掂掂自己創造那一頁曆史的勇氣。這一點,對王淵同誌而言,年垂古稀,疾病纏身,因而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二、要有秉筆直書的精神。曆史總要後人評說,在評說中功過才會更加彰顯。我們有可能無法評價到每個人的是是非非,我們可能會有許許多多的局限。但殷鑒不遠,當我們從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命運中,感到一種社會曆史的諸多症結時,我們的反思便顯得很有必要。反思就要敢於麵對,就要實事求是,從曆史的真實出發。真實的背後就是道德良知,無私忘我,就是浩然正氣,科學精神。文稿一路讀來,曆曆在目,令人扼腕長歎。
三、要有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幾年前就曾讀到王淵同誌的《啊,敦煌》一書。筆觸縱橫,聚彙古今,為弘揚敦煌文化,為存史續史做了件大好事。我們不能一味在祖先留下的佛塔旁自豪、感歎。我們還必須創造。而這部《敦煌的受難者》將目光更多地投射到我們的社會生活,投射到已經逝去的那一段苦難的曆史,把那一段淒風苦雨的曆史毫不遮蓋地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從一個小縣城,從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中,探尋著道德、良知、正義、法製、自由、尊嚴的重大話題。這當然更多地體現了一位知識分子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更為我們自身的文化、思想、道德建設做了一件有利當代,更有利於明天的好事。我們有許多東西總是要傳承下去,總是要我們做許多大量的、具體的、艱苦的和默默無聞的工作。這一點,王淵同誌功不可沒。
我知道,王淵同誌從副市長任上退下來以後,還做了幾件實實在在的工作。從《敦煌縣誌》到《重修敦煌縣誌》的整理、校注、出版,更是敦煌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就此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佩。我深知王淵同誌一身正氣,堅持原則,平易近人,幽默謙恭,而且古道熱腸,有君子之風。年垂古稀,夕陽正紅之時,唯願王淵同誌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匆匆寫來,妄議多多,姑且形諸文字,以表愚誠。是為序。
2005年3月於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