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統潑輝”與“真充發軍”。
上世紀40年代,鳴沙山人魏清源經營土地有方,務作勤勞,家道興盛。後,魏清源不甘寂寞鄉裏,又在敦煌城開起一座日用雜貨鋪子,他的鋪子5間門麵,前鋪麵後宅院,石條台階,位於現在沙洲市場西口南角上。
魏清源頗具商業頭腦,為人厚道。年關節下,有農民過不去的,他的雜貨鋪可以給賒賬。過年後,敦煌農民處於“空月”,有誰過不去,魏清源不但準其賒賬還予以周濟。所以,在敦煌無論城鄉,魏清源的口碑都甚好。
魏清源不識字。但他莊稼加買賣,家道興盛之後,總想幹個光宗耀祖、露頭露臉的事。思來想去,他打算請當時的敦煌紳士、前清拔貢、民國時的勸學部長、人稱呂拔貢的呂鍾給題寫一個匾。呂鍾頗有紳士風度,為人古板,認為魏清源發了一點財就想掛匾,實在有辱斯文,不答應魏清源的請求。呂鍾不寫,魏清源認為是自己禮數不到。
在舊中國,請人寫個對聯、中堂,都是大事。題匾,更是焚香擺案的盛事。魏清源擺下幾桌酒席,親自上門去請求呂鍾來家題匾。請了幾次,呂鍾都推三推四,不赴魏清源的宴席。寫匾宴虛位已待幾天,呂鍾委實推諉不過,隻得赴宴。呂鍾吃飽喝足之後,即揮毫給魏清源寫了“填統潑輝”幾個字。
魏清源將呂鍾的字請人鏤刻成匾,掛紅放炮,擺席慶賀,即將懸匾時,來賀喜的敦煌文化名流任子宜、竇景椿、王叔五等人看見匾上那幾個字,即托人轉告魏清源那匾不要掛了。魏清源問:“為啥?”那人答:“呂鍾罵你呢。”魏清源又問:“罵的啥?”那人答:“匾上寫的4個字取掉左邊偏旁,就成了‘真充發軍’4個字。”
從此後,魏清源的鋪子門上始終沒有匾。
“真充發軍”是敦煌罵人的話,是說你或你的祖先在內地犯罪後充軍或發配到敦煌守邊或屯墾。其實,據老人說,魏清源的先人的確是因犯罪而發配來敦煌的。
2.羊頭廟
現在從敦煌一些老人的口中還能聽到“羊頭廟”這個地名。據說“羊頭廟”原是一個坊神廟,是狄道州移民敦煌的農民修的。此廟位於現在郭家堡鄉前進村一組。一座坊神廟為何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又叫成“羊頭廟”呢?筆者詢問了許多當地的人,他們都說不知道。據張友仁先生說,在狄道坊原有一戶張姓農民,家業興旺,日子過得殷實。舊社會的富人,往往財大氣粗。張姓農民好種樹,他在自己的莊前屋後和渠邊都種滿了樹,每年春天,他都要見縫插針地種許多樹,並時時管護。但周圍鄰裏卻對自家的驢、羊疏於管理,致使張姓農民的樹多被驢、羊啃食剝皮。
為了護樹,張姓農民天天早早起來,即去驅趕驢、羊。但趕走李家的,王家的又來了,使張姓農民趕不勝趕,非常氣憤。有一天,被張姓農民昨天趕跑的那幾隻羊又來了,他氣不從一處來,抓住一隻羊,把羊頭割下掛在狄道廟的山門上。此後,驢、羊無人管束,隨意啃食樹木的事在那一方就少了。狄道坊神廟也因此而叫“羊頭廟”了。
1957年冬,筆者背著行李、口糧去東沙門開荒時,曾在“羊頭廟”山門歇腳。此廟很小,從一間的山門進去,隻有一座前無拔廊的三間正屋。1958年,“羊頭廟”曾做了小學校。後來,平田整地,“羊頭廟”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但“羊頭廟”的名字並未成為敦煌絕響,仍有人不時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