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第一批等島部隊已經沒有了戰鬥力!雖然這些部隊事先都經過了無數次的接近實戰的蹬島演練,可實戰中的變數還是無法估計的。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事先預料到的,也是他為什麼要改變戰鬥計劃,沒有把更多的部隊派出來的原因。
布置在禮海岸線30公裏以外距離的台軍一個營規模的牽引式155毫米榴彈炮陣地也僅僅來得及進行了兩輪集火射擊,沒有等到他們轉移陣地,就被撲上來的武直-10用機載火箭炮給連窩端了。
而布置在白沙嶼市內一處小學操場上的M270火箭炮陣地,也被我無人機和火力打擊編隊的炮火偵搜雷達偵測到。隨即二來的地地導彈和WS-2火箭炮就覆蓋了這個區域。
集結在二線的約兩個營的台軍在為數不多的M60勇虎式坦克和M113裝甲車的帶動下,剛剛從地下掩體裏出來,戰鬥隊形還沒有形成,就被空中的武直-9C的一頓火箭炮雨給打的淅瀝嘩啦。全部龜縮了回去。
5時不到,後繼登陸部隊有兩個營已經上岸,並迅速與先前采用蛙跳戰術的那個連會合。至此登陸部隊已經控製了不到5公裏的登陸場的表麵陣地,並迅速向縱深和兩翼擴展。
也就是在此時,陸建根據台“國防部的C號預案”,象征性的命令白沙嶼和漁翁島的炮兵部隊給予灘頭一些炮火支援(當然都是一些缺乏機動能力的牽引式炮火)!
台軍的火炮一開火,就遭到我空中徘徊的殲10的精確火力覆蓋,基本上被清除了。這也是陸建頂住壓力,沒有執行預案中的A、B兩方案的原因!因為A方案是呂秀蓮執政後製定的空想計劃“決戰境外”的產物。對於執行A方案的弊端,陸建從現實出發,很容易就與參謀長(本來還有一個親呂秀蓮的副司令作為製衡的,因這個副司令在打擊開始時,就被斬首在司令部的地下作戰室裏了!而對解放軍實力有點了解的陸建壓根就沒有一天呆在那個作戰室。)取得了一致。而B方案這是利用海軍艦隊和兩棲力量,在陸軍部隊大規模全麵反擊的掩護下,實行反登陸,妄圖兩麵夾擊,將解放軍登陸部隊消滅在灘頭的孤注一擲的設想。
陸建對不采用B方案的理由是這樣解說的:首先在中國大陸的首輪打擊之下,我軍的損失十分巨大,由於中國大陸方麵的電磁壓製,司令部已經失去了對戰場的全麵了解,不但不能了解自己各部隊的情況,也無法判斷中國大陸方麵投入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在失去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地麵部隊全麵反擊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再者沒有艦隊的支持,以僅有的兩個團的兩棲力量實施反登陸作戰也隻能成為中國軍方艦炮和空軍的靶子!就是我們能僥幸得手,也是慘勝!把本錢一次賠光,而麵對中國大陸隨後而來的後繼大部隊就會徹底喪失了防衛能力!
對於這一點,參謀長在猶豫片刻後,也表示了支持。
至於C方案則是民進黨執政前國民黨製定的。也是和陸建一開始就考慮的一模一樣了。那就是在解放軍取得優勢製空、製海權以後,除留少量的部隊配合準軍事組織,在各處開展遊擊以外,將兵力集中在馬公、白沙嶼、漁翁島的市鎮中,與解放軍開展一場城市保衛戰!
陸建說:“解放軍過去在與我國軍的戰鬥中,能夠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殲滅我國軍的有生力量為目的,現在我們就要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我們要用就連美軍和俄羅斯軍隊都頭疼的城市攻防戰來拖住他們,將他們的有生力量殲滅在城市之中!直到我們的盟軍部隊的到來!”
“陸司令,城市攻防戰固然連美軍和俄羅斯都沒有有效辦法對付,這點從伊拉克戰爭、車臣戰爭中已經得到證實!但那是美軍和俄羅斯為了顧及國際輿論的壓力,在減少平民傷亡的基礎上才達到的。而現在我們這裏老百姓有錢有門路的早就逃到了國外,沒錢沒門路的也大都轉移到鄉下了,可以說三個地方的城鎮已經基本上沒有了老百姓。如果中國軍方用毀滅性的火力打擊來攻城,那我們同樣無法對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