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本病傳染性強,是危害人類的最嚴重的烈性傳染病之一,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甲類傳染病。傳染源主要為鼠類和肺鼠疫病人,主要通過染菌鼠虱的叮咬經人的皮膚或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引起腺鼠疫和肺鼠疫,嚴重者可引起敗血症。臨床表現為寒戰、高熱、淋巴結增大、出血傾向及休克。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預防接種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後有持久免疫力。人間鼠疫多在6~9月份。肺鼠疫多在10月份以後流行。
知識鏈接
鼠疫流行的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由於其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曾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危害。
遠在2000年以前,人類文字即有鼠疫記載。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曆史上記載過三次,第一次發生在6世紀,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地區流行,幾乎遍及所有國家,前後持續50年,死亡人口達1億之多;第二次發生於14世紀,當時稱之為”黑死病,波及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前後延續15年約造成4000萬人死亡,使歐洲人口減少約有13;第三次發生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波及個國家,死亡人數也不在少數。自20世紀40年代後,較小範圍的鼠疫流行仍不斷發生,有些國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而有些戰爭狂徒,不擇手段地研究並使用鼠疫杆菌等生化武器來對付敵方,人為地造成鼠疫的流行。
病因與發病機製
鼠疫杆菌為革蘭染色陰性小球杆菌,無鞭毛及芽孢。在動物體內或弱酸性含血的濕潤培養基中可形成莢膜,莢膜是該菌能在細胞內生存和繁殖的原因。鼠疫杆菌菌體內含有內毒素,並能產生鼠毒素和一些有致病作用的抗原成分,已證實至少有18種抗原成分,主要的是V抗原、W抗原和F1抗原,它們均有很強的抗吞噬作用。V抗原和W抗原是鼠疫杆菌在細胞內生存和繁殖的要素。鼠疫杆菌產生的腸毒素和內毒素是重要的致死性物質,可引起出血、循環衰竭及壞死性病變。
該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弱,特別對熱和幹燥敏感。日曬、煮烤和常用化學消毒劑均可將其殺滅在屍體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
但在膿液中可存活10~20日,在鼠蚤糞中可存活1個月鼠疫杆菌侵入人體後,靠莢膜、V抗原和W抗原抗吞噬細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隨後又靠透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腺鼠疫)。淋敗血症和嚴重中毒症狀。脾、肝、肺、中樞神經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引起全身感染、巴結內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係統等均可受累。病菌播散至肺部,發生繼發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經呼吸道吸入,則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組織繁殖。繼而播散至肺部,引起原發性肺鼠疫。在原發性肺鼠疫基礎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敗血症,稱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少數感染極嚴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並在其中繁殖,稱原發性敗血型鼠疫,病死率極高。
鼠疫基本病變是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害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病變。淋巴結腫常與周圍組織融合,形成大小腫塊,呈暗紅或灰黃色;脾、骨髓有廣泛出血;皮膚黏膜有出血點,漿膜腔發生血性積液;心、肝、腎可見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氣管或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漿液性滲出以及散在細菌栓塞引起的壞死性結節。
臨床表現
鼠疫的潛伏期為2~5日,預防接種後可延至9~12日。
臨床上大多表現為腺型、肺型及兩者繼發的敗血症型。近年來輕型及隱性感染也相當常見。
腺鼠疫最為常見,多發生於流行初期,淋巴結在病程第1日即有增大,伴紅、腫、痛,於第~4日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累及,依次為腋下、頸部和頜下,一般為一側偶或雙側、多處同時出現。增大的淋巴結可化膿潰破或逐漸消散,潰破後傷口愈合較慢。未及時治療的多數病人,在淋巴結增大後病情加劇,而於3~5日內因嚴重毒血症、休克、繼發敗血症或肺炎而死亡。如能渡過紺等,繼而發生較著的胸痛,最初痰量少,後轉稀而多,色鮮紅而含泡沫,有大量病菌。呼吸困難和發紺加劇,而肺部僅聽到散在囉音或胸膜摩擦音,故症狀與體征很不相稱。病人可因休克、心力衰竭等而於2~3日內死亡,臨終前病人全身皮膚呈高度發紺,故有“黑死病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