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後漢書》作者範曄(1 / 3)

《二十四史》中,撩史書所敘時代排列,《後漢書》應在《三國誌》之前,但是按作者生活的年代排列,則《後漢書》作者範曄比《三國誌》作者陳壽要晚半個多世紀。陳壽是晉 朝人,範曄是南北朝時期的宋朝人。其實,早在東漢三國兩晉時代,已有多家關於後漢的史書問世,但是它們都不夠理想。範曄受前輩們的啟發,采眾家之書而創一家之作,編成《後漢書》90卷。因為他的書編得比原有的諸家後漢史書都要好,聽以範書一出而眾書湮沒無聞,逐漸散失,後來隻有範曄的《後漢書》流傳於世了。

範曄字蔚宗,小名博,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寄籍山陰(冬浙江紹興市),生於東晉安帝隆安二年(98年)。他家是個官僚世家。祖父範寧,東晉時任豫章太守,又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所撰《春秋穀粱傳集解》20卷,至今被保存在《十三經注疏》中。父親範棬,在劉宋時官至侍中、左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也是個博覽群書的學問家。範曄是範泰的庶子,從小在家庭中受歧視,因而使他養成了比較孤僻倔強的性格。

範曄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有過人的才華,史稱他“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真可謂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因他自幼過繼給從伯範弘之,所以得襲封武興縣五等侯。17歲時,州刺史征召他為主簿,未應召。21歲進人仕途,初為劉裕相府屬員。宋代晉後,任宋武帝(即劉裕)之子彭城王義康的冠軍參軍,又遷尚書外兵郎、荊州別駕從事史。不久,召為稱書丞,掌管皇家玄文圖籍。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以父喪離職。後在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名下任司馬,參與軍事,又領新蔡太守,隨檀道濟伐北魏。北伐結束,改任司徒從事中郎,升遷為尚書吏部郎。其時,範曄才30歲左右。由於在任秘書丞時接觸了許多史籍,因而引起了他對史學的興趣,開始研究史學,著手《後漢書》的編著工作。

元嘉九年,彭城王義康的生母彭城太妃去世。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義康往日僚屬都去王府吊唁,範曄也去了,並且當晚借宿於其弟、正在值宿的司徒祭酒範廣淵處。那天晚上,範曄與同僚們一起“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為樂”。義康知道後,十分惱怒,就貶範曄為宣城太守。範曄在政治上遭此打擊,抑鬱憤懣,更加潛心於史學,加緊《後漢書》的編撰工作。後來,他雖然又接連被提升為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在禁軍中和太子官邸任要職,但是他對從政的興趣已大大降低,對史學則矢誌不渝,仍繼續堅持史書的編撰。經過約20年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一部上起光武帝中興、下迄漢獻帝失國近200年曆史的《後漢書》。

《後漢書》有帝後紀10卷,列傳80卷,跟《漢書》一樣,也是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由於是書文筆流暢,敘事簡潔,結構嚴謹,時有新意,因此人們爭相傳誦,而將原有的許多有關後漢的史書淘汰了。

範曄《後漢書》的特點和優點,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範曄的《後漢書》在紀傳的體例上有所創新。《後漢書》本紀十卷,其中有《皇後紀》一卷。這就是範曄的新創,以前都是沒有的。《史記》、《漢書》,都把皇後的事跡寫在《外戚傳》中,而東漢的特殊情況則是在和帝之後,皇帝多為10歲左右的小孩,稚子無知,太後臨朝聽政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有的太後甚至執掌政權達十七八年之久,占到東漢一朝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範曄立《皇後紀》以反映這種曆史現實,可以說是很有見地的。列傳方麵,範曄亦有創新,他根據東漢曆史的實際情況,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七個類傳。東漢時期,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交替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集團,大興黨錮之獄,《黨錮列傳》和《宦者列傳》就記載了這些方麵的情況。《文苑列傳》專記文學家的事跡,它有別於專記經學家的《儒林列傳》,這也是跟《史記》、《漢書》不同,之處。《獨行列傳》和《逸民列傳》專記“操行俱絕”和自恃才高而隱居不仕的人,反映了東漢崇尚氣節的社會風氣,起到了表彰幽隱的作用,這也是《史記》、《漢書》所沒有的。《方術列傳》記載科學技術人物的活動,歌頌他們發明創造的功績,這是對《三國誌》中已有的《方技傳》的擴大。《列女傳》的創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為婦女在正統史書中爭得了一席地位。範曄所記的“列女”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為一操而已”。與後世史書中的《列女傳》站在男子中心主義的立場上專記“貞婦節女”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