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修有兩部正史的歐陽修(1 / 3)

《二十四史》中有兩部記載唐朝史事的紀傳體正史,即《舊唐書》和《新唐書》。有兩部記載五代十國史事的紀傳體正史,即《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其中兩部標有“新”字的史書,都是歐陽修的作品。《新唐書》甚歐陽修與宋祁合修的,《新五代史》是歐陽修 獨力修成的。歐陽修真可以算得上是“二十四史”的一大功臣。

歐陽修字永叔,四十歲時自號醉翁,晚年又自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江西吉水)人,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隨母親到隨州(今湖北 隨縣)依靠在那裏做小官的叔父生活。到了該讀書識字時候,因家貧買不起紙筆,母親隻好折蘆荻作筆,以沙土地為紙,教他識字癸節。十歲時,他到有書的人舉去借書來讀,借到了一部殘缺冶鯗的“《韓昌黎支集》視為室寶,從頭到尾讀了好幾遍,深深地為韓愈的文才所折服,立誌長大後要與這位文壇前輩並駕並驅。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考中進士,被任為西京留守推官,開始進入仕途。

四年後,歐陽修奉調進京任館閣校勘,開始從事文學和史學工作,並卷人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由於他支持範仲淹所進行的政治改革,所以當範仲淹被保守勢力排擠出朝廷去任地方官時,歐陽修也被降職為夷陵令。直到六年以後,才得以官複原職,回朝廷繼續任館閣校勘。這時候,―修是“文名冠天下”了。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歐陽修被調任知諫院。其時,範仲淹也已調回朝廷升任參知政事,重又開始改革政治的努力。歐陽修繼續支持範仲淹,寫文章鼓吹和支持新政。當範仲淹的改革又一次失敗,再次被排擠串翻廷時,歐陽修也又一次被貶為地方官,先後出任酴州(今妾徽滿縣穴揚州(今屬江蘇)、穎州(今安徽阜陽)等地的知州。這段肘斯:歐陽修由於在政治上屢受挫折,有些鞞心喪氣,所以隻好寄情於山水史,努力創作散文和加緊編修早在被貶為夷陵令時就已經著手的《新五代史》。宋仁宋皇祜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基本完稿,前後曆時18年之久,第二年,歐陽修被調回朝廷,擔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與宋祁一起負責《新唐書》的編修工作。7年後,《新唐書》修成,歐陽修因功被升為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不久,又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宋英宗即位後,歐陽修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廣宋英宗去世,宋神宗即位,他被誣罷相,才再一次離京外任,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先後出任毫州(今安徽毫縣)、青州(今山東益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知州。歐陽修在青州任職時,正逢王安石變法,他認為“青苗法”是擾民之舉而加以抵製,並上書朝廷請罷此法。為了避免再一次卷入朝廷的政治鬥爭,歐陽修放棄了被重新起用的機會。於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奏準以太子少師致仕,回到原先任過知州的穎州居住。第二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6歲。

歐陽修獨力完成的《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這是他鑒於宋初薛居正監修的《舊五代史》繁猥失實而才加以重修的。他於皇祐五年修成後,曾繼續不斷地有所修訂,直到去世時,也未曾公布於世。他死後,朝廷才取來付國子監刊行。當時人們認為這部書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五代史》,其褒貶義例師法孔子的《春秋》,實在是司馬遷、班固以來所沒有過的一部優秀史書。

《新五代史》74卷,有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年譜11卷,附錄3卷。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不像《舊五代史》那樣把五代的曆史寫成一代一代的斷代史,而是仿照《史記》的體例,把它寫成了五代一氣貫通的通史。它是“二十四史”中繼《史記》、《南史》、《北史》以後的第四部紀傳體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