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問世後,由於其書體大思精,影響頗大,故接踵而起進行 研究者甚多,有的對其書進行改編,有的為之寫續篇,有的為之作注釋。其中為《資治通鑒》作注釋者在宋代就已有六七家,延至明清時期則多達十幾家。但是這些注家或者隻是簡單地注音釋義,或者粗製濫造,錯謬百出,不但不能對讀者有所幫助,甚至還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真正能獨辟溪徑、卓然自立的注家之作,則當推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
胡三省字身之,又字景參,人稱梅硐先生,台州寧海(今屬浙江省)人,生於宋理宋紹定三年(1230年)他的父親胡鑰酷愛史學,經常給幼年的胡三省講解史書。胡鑰不滿意前人為司馬光《資治通鑒》所作的注釋,希望胡三省長大後能很好攻讀《通鑒》,並為之作好掛釋。三省接受父命,表示一定要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胡3省16歲那年,父親去世了。三省為了自己今後的前途,也像封建時代其他青年知識分子一樣,忙於科舉考試,以便通過這一途徑求得一官半職。但是他仍念念不忘父親的教導,對於史學始終沒有放棄。
宋理宗寶祐祜四年(1256年),胡三省和文天祥、謝枋得、陸秀夫等同中進士。他最初被派到吉州泰和縣任縣尉,以母親年老為由,不去赴任,又被改派為慶元慈溪縣縣尉。因他為人剛直,不肯依附郡守厲文翁,被劾罷官。後來,三省以文學行誼被薦為揚州江都丞。宋度宗鹹罾牢;改授壽春府府學教授,佐淮東幕府。不久遷為華議郞陵事,又調知安慶府懷寧事。鹹淳十年,調充主管潔江製置司機宜文字,官至朝奉郎。次年,被薦舉到丞相賈似道手下行事。其時,南宋政治腐敗,國勢如江河日下,岌岌可危。胡三省力圖挽救國家於危亡,曾著《江東十鑒》,以曆史故事為戒,提出自己的政見,但他位微言輕,不受重視。奸相賈似道仍然縱情聲色歌舞,置國事於不顧。不久,前線兵潰,國事已無可收拾,胡三省由臨安間道歸鄉裏。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於元軍之手。三年後,南宋滅亡。胡三省堅決不當元朝的官,不貪圖富貴利祿。他以宋朝遺民自居,隱居鄉間,努力從事《資治通鑒》的注釋工作。戰亂曾給胡三省的注釋工作帶來過一些麻煩,本來他遊宦在外時,早已寫成《通鑒》注釋百餘卷,但在顛沛流離中散失了。他沒有因此灰心,決心再從頭寫起。這一次,他把自己的注釋分散記於《資治通鑒》有關的原文之下,不再單獨成書。
在胡三省隱居鄉裏期間,統一了全中國的元朝曾多次征遺逸,希望宋朝的遺民出來做官。胡三省不為所動,並且還懷著國破家亡的悲痛,把自己的心情編織進了《資治通鑒音注》之中。在他晚年,兒子曾勸他不宜為著述過於辛勞。胡三省回答說:“吾成此書,死而無憾。”說明他是不惜為著書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的。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胡三省因病去世,享年69歲。他的著作除《資治通鑒音注》外,還有《 鑒釋文辯誤》12卷,《通鑒小學》1卷,《竹素園稿》100卷。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與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同為史注的不朽名著,但二者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胡三省不像裴鬆之那樣專門去搜輯與《三國誌》同類的書來做注文,他首先是疏通《資治通鑒》的文義,使人能讀懂它,然後在此基礎上又做了許多有益於讀者的事。如以司馬光的其他著作來與《通鑒》作對照,指出二者的異同;指出司馬光所采輯的史文之誤;指出《通鑒》自違義例之誤;指出《通鑒》敘次不明容易引起讀者誤解之處等等,而更加能使《資治通鑒音注》成為不朽之作的是,胡三省常常因史事發表議論,聯係他所生活著的現實社會,表明自己的愛憎,這不僅使他的這部音注具有了史評的性質,並且還充分顯露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現將上述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中的幾個特點約略介紹如下:
在疏通文義方麵,如注“愀”字為“子小翻”,這是單純的注音。又如注“入閤” 一詞為“百官自閻門人見於內殿,謂之人閻”,這是釋詞義。又如注“都亭驛”一名為“都亭驛,在朱雀門外西街,含光門北來第二坊。”這是注釋地名。又如注(朱友裕)“潛詣楊山,匿於伯父全縣之所”為“朱全忠兄弟本居楊山;全昱,全忠長兄也。楊,音唐。”這是注明人物的關係兼注地名讀音。此外,也有注釋《通鑒》書法者,如注《魏紀》“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已,帝殂”為“《通鑒》書法,天子奄有四海者書崩,分治者書殂,惟東晉諸帝,以先嚐混一書崩。”有了這些注音釋義,對於讀者來說省卻翻檢之勞,自然是頗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