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出師(1 / 2)

郭子興見自己的兒子不成器,而張天佑又跟自己一樣老邁,無可奈何之下隻得把軍權交還到朱元璋手中,這對於他來說實在是迫不得以,因為元軍如果攻破和州的話,他一家大小就死無葬身之地了。郭子興想想實在不甘心,這又加劇了他的病痛,不幾日,竟然一命嗚呼,連句遺言都沒來得及交代!

楊逸之聽到這個消息時,心裏說不出是什麼滋味,雖然郭子興也不是什麼正義人士,他隻是一個地主階級的造反派,而且他在這個時期本就注定難逃一死,但是從目前的形勢發展來看,似乎卻是因他楊逸之而死的,這一切都是他為了幫朱元璋奪權而設計的,不過,楊逸之的難過隻持續了一會兒,他最終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阻擋曆史發展潮流的人必將難逃一死,不僅僅是郭子興,就是他楊逸之也不例外。

郭子興一死,軍權盡歸朱元璋,郭天敘雖然仍為名義上的都元帥,但他知道手下將士都聽朱元璋的,他就算強來也是無可奈何,所以隻得忍氣吞聲。而張天佑經過和郭天敘的一場爭執,受了驚嚇,竟然一病不起,苟延性命已是首要,其他的根本不敢奢想了。

朱元璋這下可以放手大膽的幹了,當然所謂子虛烏有的元軍來犯也很快的被他化解於無形之中,全軍將士對他也更加的信服、擁戴。不過,一個新的隱患很快就浮現在眾人麵前了。

楊逸之比別人想得更遠,當然,朱元璋也不是久居和州這種小城的人,他的眼光應該比一般人更遠大,這從他充滿憂愁的臉上就可以看出來。

在楊逸之還沒進諫之前,李善長已經迫不及待的將他胸中的計策向朱元璋袒露出來,楊逸之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怪不得朱元璋開國後,他功在第一呢!

原來和州乃臨江小城,資源有限,終究不是長久之地,而且隨著隊伍的逐漸壯大,糧食問題也越來越緊迫了,如果不及早解決,將會產生很大的麻煩。李善長指出,隔江相望的太平城乃要衝之地,東北通集慶,南鄰蕪湖,周圍又是盛產大米的糧倉,所以李善長力主立即攻下太平,以解燃眉之急,而且還能以此為跳板,作長遠發展。但是朱元璋所擔憂的是,麵對茫茫長江,怒濤洶湧,手中又無戰船,要想渡江,簡直比登天還難。此事隻好暫時擱置下來,但是眾人的心頭卻像被堵了一層東西,沉重的不得了。

楊逸之暗暗思忖當時的情形,忽然想起在巢湖中有一股水軍,也是屬於紅巾軍一係的,他們的首領是李普勝和趙普勝,按照曆史的發展,朱元璋將會吸收他們的力量,不過,此二人和朱元璋一向不和,該想個什麼辦法才能順利收降他們呢?楊逸之絞盡腦汁,卻沒有什麼穩妥的辦法。

正當他焦頭爛額時,機會卻來臨了!原來趙普勝二人和巢湖中的另一股勢力不和,但是二人的實力卻不如人家,屢次受到攻打,所以派人前來向朱元璋求救,楊逸之覺得這是一個天賜良機。但是,朱元璋手下眾將大部分不同意派兵增援,一來,他們認為和趙普勝二人沒什麼交情,而且還時有摩擦,這樣的人不攻打他已經不錯了,怎麼還要去救他們呢?二來,他們認為即使去救援,那二人也不會放在心上的,這種沒有好處的事情傻瓜才會去做呢!

朱元璋沒有馬上作出決定,因為他看到楊逸之、李善長等人都沉默著,似乎有話要說,於是說道:“你們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李善長謙虛的說道:“楊書記定然有不同看法,還是聽聽他的高見吧。”

楊逸之知道李善長也一定想到了其中的關鍵所在,但他為何不說呢,偏要讓自己來搶這個功勞?楊逸之顧不得多想,說道:“這次趙普勝等人前來求救,其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家別忘了他們手中擁有數千條戰船,而我軍想向外發展最缺的就是船隻,如果能把他們的勢力納入我們麾下,我們就不用一直蜷縮在和州城了,外麵的世界才是施展各位才能的好地方啊!”

楊逸之的一番話說得眾人連連點頭,朱元璋也是眼前一亮,他終於露出了笑顏,說道:“樂天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軍要想走出和州,戰船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該怎樣收降他們呢?”

李善長忽然詭秘的一笑,道:“我想,樂天既然提出了意見,那麼他一定有好辦法的。”

朱元璋將目光轉向了楊逸之,楊逸之無可奈何,把心一橫,說道:“因為要收服他們的勢力為我軍所用,所以用武力是不行的,不如就由我單身前去,說服他們,我相信在當前的形勢下,他們除了投靠我軍外別無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