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東南重鎮(1 / 2)

集慶就是現在的南京,它在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時,在當時的軍事位置上也非同小可,所以,楊逸之一進入集慶就將這一點牢牢的記在了腦中,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哪管你是什麼漢人、蒙古人,隻要不擾亂他們的正常生活,傷害他們,他們一般都是擁護的。因此,他召集軍民,效法劉邦約法三章,表明自己起兵,占領集慶是為了替天下的百姓謀幸福,有願意和他建功立業的,一律表示歡迎,做官的不許殘暴,不許殘害百姓,舊的規章製度對百姓造成不利的,一概廢除。楊逸之的這一做法,深得集慶百姓的擁護,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集慶就恢複了它往常的繁榮,仿佛根本就不曾經曆過戰爭似的。

集慶城中的情況很快就傳入了朱元璋的耳朵裏,他又驚又喜,但是還沒有作出反映,就聽到了一個令人感到不快的消息,身在亳州的小明王韓林兒竟然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任命楊逸之為樞密院同 ,李善長為經曆,過了一段時間才傳來任命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事,順序完全顛倒過來,此中意味,耐人尋思。

朱元璋想來想去,感到坐立不安,楊逸之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大,而且又不在他身邊,他如何放心得下,因此自己的得力部下幾乎都被楊逸之借口攻打集慶要了去,身邊幾乎可用之人,他漸漸的懷疑起楊逸之的居心。最後,他決定派人去將楊逸之召回來,借口是要事相商。但是,事情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派出去的人很快就狼狽的回來了,據說是根本就不曾到達集慶,原來在和州和集慶的通道上盤踞著一股勢力,不讓任何人通過,似乎和紅巾軍有著深仇大恨,這讓朱元璋有點措手不及,這樣他雖然在名義上是楊逸之的上級,但實際上卻鞭長莫及,時間一久,難保人心會變,而且小明王也會對他失去信任,因為他知道,在這種時代,一切都是要靠實力說話的。

朱元璋當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楊逸之預先做的手腳,那股盤踞在和州外圍的勢力正是陳野先的侄子陳兆先的隊伍,楊逸之故意沒有將他消滅,讓他們留在集慶和和州之間,這樣,就可以阻擋朱元璋對他下達命令,以後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隻要隔斷地麵上的聯係,所謂的命令就形同虛設了,難道真的要靠飛鴿傳書嗎?那就成了小說家之言了。

不說朱元璋如何煩惱,卻說楊逸之也沒有閑著,他以朱元璋的名義向小明王建議在集慶組建地方政權,小明王當然樂意自己的勢力進一步擴大,雖然自己並不能真正統轄這股力量,因此他也顧不得去辨真假,欣然同意楊逸之在應天建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又設立了江南樞密院,以湯和掌樞密院事,馮國用為都禦史,又設置前後、後、左、右、中五翼元帥府,再置省都鎮撫司、提刑按察司、兵馬指揮司、營田司等一係列機構。當然,楊逸之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而朱元璋僅僅得到了一個安慰性質的大元帥稱號,顯而易見,小明王是要把他拋棄了。不管如何,一個組織完備的地方政權在江南誕生了,它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