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三年(1911),清廷氣數已盡,端方的故事也接近尾聲。
這一年的政壇大事有這麼兩件:一是革命黨發動的黃花崗起義,一是聲勢洶湧的保路運動,尤其後者使大清王朝的基業搖搖欲墜。
四月初十,清廷詔令裁撤軍機處、會議政務處等機構,頒布新訂內閣官製,設立責任內閣,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內閣成員中,滿族九人(其中皇族六人):奕劻、那桐、善耆、載澤、載洵、溥倫、壽耆、蔭昌、紹昌;漢人僅四人:徐世昌、梁敦彥、唐景崇、盛宣懷。內閣名單公布後,國內輿論嘩然,外間譏為“皇族內閣”。
端方被貶下台休息了一年多,每天去戲園子裏聽聽京劇、逛逛琉璃廠古玩市場。責任內閣的成立給端老四提了一把虛勁,尤其是他滿族的身份更是給仕途複出增添了一枚砝碼。
於是,晚清官場上再度浮現他那微胖的身影。
走動最密切的是早年嫖友載振。這個倒黴的貝勒官運不暢,自從發生了楊翠喜案後,宦途大門永遠關閉了。不過,他老爸奕劻是“皇族內閣”的掌門人,憑借這層關係,官場上的朋友們都特別樂意與他結交。載振早年曾出訪過德國,和端老四一樣,也是西洋文化的熱心追隨者,二人有許多共同語言。載振少不了在他老爸耳邊嘀咕,誇讚滿族的這位青年才俊。有載振從中說項,又有徐世昌敲邊鼓,端老四的複出之路走得很順暢。不久,端方東山再起,被朝廷任命為粵漢、川漢鐵路大臣。
當初端方被罷官,除了前文所述的原因外,還與他和袁世凱結交把兄弟不無關係。慈禧和光緒病故後,攝政王載灃掌國,欲置袁世凱於死地,幸虧有張之洞等大臣說情才保住了腦袋,讓袁世凱以足疾為由回籍養病。對於袁的把兄弟端老四,攝政王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正好有陵園照相一碼事,端方順勢被攆下台。
端方出京南下赴任途中經過河南彰德,專門下火車去拜訪袁世凱。此時老袁雖說仍在洹上村當“隱士”,但是朝野上下希望他複出的呼聲越來越高,袁世凱出山隻是個時間問題。這次會晤,賓主雙方是在十分愉悅的情形下進行的,袁世凱還專門安排了一場電影——這在那個年代是十分少見的。除了談論時局和對策外,兩家還訂了兒女姻親:端方的獨生女兒陶雍嫁袁世凱五子袁克權。這樁婚姻對於雙方來說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把兄弟加政治盟友再加兒女親家,足見袁世凱與端方關係之不一般。
端方要了頂官帽子,但他並不想去四川。鐵路收歸國有後,川、粵兩地當初投資鐵路的官紳們群情激憤,保路運動鬧得風起雲湧,四川尤為激烈,此時前往甚至會有性命之憂。然而留在湖北,湖廣總督瑞澂又不高興,疑心端方是來搶奪他的總督官位的,便旁敲側擊催促端老四快快動身。端方說手下無兵,再容延緩幾日。瑞澂慷慨撥出第八鎮步兵第三十二標,又從各協撥出一批人馬成立一標,稱為三十一標,全都交給端方統領。人家做到這個分兒上了,端方再也賴不下去,隻好乘輪船經宜昌溯江而上。
船越往上遊走,端老四心裏越沒有底。四川總督趙爾豐是個官油子,此時的心態也和瑞澂一樣,擔心端方來搶奪官位,故意將保路同誌會的滿腔怒火往端方身上引。此時滿清權貴人川,意味著矛盾將進一步激化。朝廷大概知道了這個情況,又緊急下達了一道諭旨:任命岑春煊為四川總督,原四川總督趙爾豐任川滇邊務大臣。可是岑春煊也很機靈,知道這個時候進川形同玩火,因而再三請辭,理由也堂而皇之:身體有病,不宜進川。於是清廷再補發一道上諭:任命端方為四川總督。
就這麼走走停停到了資州,端方發現四周全都是保路同誌會的人,自己猶如坐在一個炸藥桶上,隨時都有被炸飛的危險。在瑞澂送給他的第三十一、三十二標中,江國光、單道康、邱鴻均、梁維亞等數十人皆是革命黨激進分子,當隊伍開拔到宜昌時,就曾有過殺端方祭旗起事的想法。革命黨首領人物居正認為,武昌起義尚在準備中,殺了端老四暴露目標對起義不利,端老四這才暫時保住了一顆腦袋。
到了資州,暗潮湧動,殺端的呼聲又起,隻是端老四自己不曉得。恰逢其時,有人假托滿清新貴粥良的名義致電端方,說北方革命黨起事,京都危急,兩宮已經向山西疏散,請端方迅速入陝勤王。這天,端方召集兩標高級軍官開會,透露開赴陝甘擴編成軍的消息,並向自流井鹽場商借銀子三萬兩,作為隊伍的開拔費用。
兩標官兵多半是湖北人,背井離鄉、遠途跋涉已是心有不甘,現在聽說還要開赴陝西,更是滿腹怨氣。革命黨乘機秘密開會,認為武昌已舉義旗,兩標義士因隨端老四赴川失去了參加武昌起義的榮耀,留在武昌參加起義的,現在都成了革命功臣,而他們還要跟隨這個旗人進入陝、甘,豈不是辱沒祖宗?即使將來回到湖北,也會被人恥笑。眾人越議論情緒越激昂,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不殺端方,無以明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