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駕崩,沒有留下子嗣。兩宮太後隨即召開禦前會議,與清王朝重要王公大臣商討皇位繼承人問題。剛剛經曆了喪子之痛,慈禧太後臉上的神情除了悲戚之外,還隱隱顯現出剛毅和堅定,她掃視一眼在場的王公大臣,問道:“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人站出來應道:“皇帝無子,今遭此變,請擇賢而立,然後懇請兩官太後垂簾。”慈禧早有準備,隨即拿出了她的想法,宣旨道:“今遭此變,如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既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隨即宣讀了幼皇帝載湉的名字。“醇親王奕譞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注釋1”
兒子載湉被選立為皇帝,生父奕譞被嚇得癱坐在地,失聲痛哭以至昏迷不起,由此可見慈禧太後之淫威。不管醇親王奕譞意願如何,他4歲的兒子載湉被立為皇帝,史稱光緒帝。
慈禧太後立光緒帝,有如下幾層考慮:一、載湉是鹹豐帝的侄子,血統占優勢;二、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是其他人不具備的;三、載湉父親奕譞為人謹慎,既是妹夫又是小叔,政治上一直和慈禧太後配合得不錯,又在辛酉政變中立過功;四、載湉年齡尚小,可以按照慈禧太後心目中的要求好好培養;五、立幼皇帝,慈禧可以有充足的理由繼續垂簾。這最後一條嘴上不能說,但是十分重要。
有如此充分的理由,4歲的載湉被匆匆套上龍袍,抱上了皇帝的寶座。
這裏有必要說一說光緒帝的生父奕譞。
醇親王奕譞是成豐的弟弟,光緒的母親、醇親王奕譞的福晉是慈禧的妹妹,所以慈禧立奕譞的兒子為帝。
在晚清曆史上,奕譞是滿清貴族核心集團中的一個重要成員。他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四哥鹹豐帝、五哥恭親王是書寫晚清曆史的兩個關鍵人物,其兒子愛新覺羅載湉、孫子愛新覺羅溥儀是大清王朝的最後兩位皇帝(光緒、宣統)。除此之外,他的妻子還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所有這一切,勢必將他卷入晚清宗室政治鬥爭漩渦的中心,不管他本人願意還是不願意。
在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中,醇親王奕譞屢經曆練,在政治上變得十分成熟。辛酉政變,他配合嫂子慈禧、五哥奕在密雲半壁店捉拿肅順,立下大功,成為最高當權者慈禧眼中最值得信賴的人物,仕途上也一再升遷,獲得了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大臣、禦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和神機營事務等一係列官職,當時奕譞才21歲。
在殘酷的政治博弈中,奕譞逐漸形成了雙重性格,既向往最高權力,積極參與官場角逐,又害怕一旦在政治鬥爭中失勢,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在醇王府裏,他親筆書寫了不少格言和家訓張貼在最醒目的地方,書齋條案上擺放的陶罐上刻著“滿招損謙受益”的銘文,子女房間裏懸掛的條幅寫的是:“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注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