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大地地靈人傑,自古就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在興化煙波浩渺的曆史長河中,有三顆最耀眼的明星,他們分別是北宋一代名臣、大書法家、蔡襄;南宋著名曆史學家鄭樵;南宋詩人、詞人、詩歌理論家劉克莊。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莆田仙遊縣人,北宋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後官至端明殿學士。蔡襄為官清正廉潔,關心民間疾苦,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擁護。蔡襄任泉州知事期間,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安橋(後改名洛陽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江上,一橋飛架,蔡公功績如滔滔江水,澤被萬世,福蔭子孫。
相對於蔡襄的政績,更讓蔡襄千古留名的是他的書法成就。說起宋代書法,人們肯定會想起“蘇、黃、米、蔡”四大家。蘇,是指蘇東坡;黃,是指黃庭堅;米,是指米芾;蔡,就是蔡襄。蔡襄書法取法晉唐,學習王羲之、虞世南、顏真卿,講究古意和法度。其行書溫文爾雅、婉美脫俗;正楷端莊秀麗、沉著端重;草書筆法飄逸,瀟灑成風,自成一體,獨樹一幟。人稱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
蔡襄在史學、文學方麵的造詣也很深。他的《荔枝譜》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荔枝學專著。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號夾漈,人稱夾漈先生,莆田人。鄭樵自幼酷愛讀書,北宋滅亡後,鄭樵無意科舉,在家鄉夾漈山上蓋了三間茅草房,取名為“夾漈草堂”,開始了漫漫著書立說生涯。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鄭樵被舉薦入朝,朝廷要求他撰寫一部上自羲皇、下至五代,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通史》。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凝聚著鄭樵畢生心血的史學鴻篇巨製——《通誌》終於完成。《通誌》全書共600多萬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紀傳體通史,與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
鄭樵,一介平民,一無家學,二不是史官。而且處於金兵南下,民族矛盾激化的亂世。就這些客觀條件來說,鄭樵比不上司馬遷,比不上班固,更比不上司馬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誌》的問世,無疑是史學界的一個奇跡。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後村,莆田人,曾官至工部尚書。劉克莊一生大起大落,曾寫《落梅》,詩中說:“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表達了自己對時政的不滿,因此被革職,流落市井。坎坷的人生經曆,讓劉克莊的詩歌題材極大豐富。
南宋後期,朝廷統治風雨飄搖。劉克莊的詩歌大量反映了當時異常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如《開壕行》、《軍中樂》、《贈防江卒》等等。在劉克莊的邊塞詩歌中,我們看到一個報國無門的悲苦形象,如“夜窗和淚看輿圖”(《感昔二首》)、“書生空抱聞雞誌”(《瓜洲城》)等等。
在詞方麵,劉克莊詞風慷慨激昂,豪氣萬丈,如《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劉克莊十分推崇辛棄疾,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在辛派“三劉”(劉克莊、劉過、劉辰翁)中成就最大。
除了吟詩作詞之外,劉克莊還專注於詩歌評論。他的《後村詩話》對漢代以來傳世詩歌中的大量佳作及詩人的文風進行品評,闡釋了自己對詩歌的藝術見解,是我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