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開漳聖王陳元光(1 / 1)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生於光州浮光山(今河南省固始縣)。總章二年(669年),在泉州與潮州之間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爆發了“蠻獠嘯亂”,陳元光之父、歸德將軍陳政奉旨出任嶺南行軍總管,入閩平叛,時年僅13歲的陳元光隨父親入閩。

陳政率兵來到閩粵邊界,在今雲霄縣境內開屯建堡、辟荒種田。鳳儀二年(677年),陳政因病卒於任上,歸葬於雲霄將軍山,陳元光承襲陳政的職務。後來,在陳元光的領導下,經過大小百餘次的戰鬥,終於平息了閩南一帶的叛亂。

為了加強朝廷對閩粵交界處的統治,也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陳元光上次上疏朝廷,呈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設立郡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準奏設立漳州郡,下轄漳浦、懷恩二縣,陳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當時漳州的治所在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西林村地處漳江畔,故州名由此而來。

此後,陳元光開始大刀闊斧地發展當地經濟。當初與陳政父子入閩的官兵在漳州安家落戶,生息繁衍,為漳州的開發和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他們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引進到了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漳州,並在漳州大麵積種植各種糧食、水果和蔬菜。短短幾年時間,漳州迅速成為瓜果飄香、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富饒之鄉。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漳州、潮州地區再起叛亂。陳元光親率一小隊騎兵,孤軍深入抵禦敵軍。不幸的是,因為寡不敵眾,援兵危機趕到,陳元光便遭敵人殘忍殺害。噩耗傳來,漳州百姓如喪考妣,哀嚎之聲可撼天地。陳元光犧牲後,其子陳珦為其守孝三年,後繼任漳州刺史。

陳元光平定閩粵叛亂、開發漳州的曆史功績不斷受到曆代朝廷的褒獎。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臨漳侯,諡忠毅文惠,後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賜陳元光“威惠廟”匾額;宋孝宗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朝,陳元光又獲封昭烈侯。遺憾的是,新舊《唐書》中卻找不到陳元光的傳記。

但是,“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漳州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陳元光的豐功偉績,他們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雲霄縣雲淩鎮有一座規模宏大、壯觀威嚴的“威靈廟”。威靈廟始建於唐嗣聖元年(684年),原名陳將軍祠,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改今名,2005年5月,雲霄威靈廟被列為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無數海外漳籍後裔回到故土拜謁先賢,尋根問祖;閩台及東南亞地區,也隨處可見紀念陳元光的廟宇,香火甚旺,他們把雲霄威惠廟尊為威惠祖廟;漳州市區有兩條街道,為紀念陳元光分別被命名為元光北路和元光南路。

千年已將,陳元光的開漳精神仍然不斷鼓舞著無數漳州兒女艱苦創業、拚搏奮進,這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