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全國有三大刻書中心,它們分別是臨安(今浙江省杭州)、成都和建陽。建陽刻書主要集中於麻沙(今麻沙鎮)和崇化(今書坊鄉)兩地,被稱為“建本”,數量居三大中心之冠,南宋學者祝穆就在其著作《方輿勝覽》中寫道:“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為圖書之府。”因此,建陽又有了“圖書之府”的美稱。
據《建陽縣誌》記載,建陽崇化曾經每逢一、六日便有集市,專門以書籍為主要交易對象。集市上書坊林立、客商雲集,好一派繁華景象,這樣的文化集市在古今中外都是極為罕見的。那麼,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麻沙和崇化何以成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之一呢?
首先,閩北地區物產豐富,刻書和印刷的材料非常充足。閩北山林中梨木、棗木、樟木眾多,這些都是上好雕版材料。另外,閩北盛產上好的紙,如建陽的“建陽扣”、將樂的“西山紙”、光澤的“連史紙”、順昌的毛邊紙等等。這些都為建陽成為“圖書之府”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其次,南宋時期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南移,閩北建陽一帶成為大後方,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發展機遇,於是建陽經濟迅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
再次,建陽位於中原入閩的必經之路上,自古有“閩地咽喉”之稱,因此有著相對便利的交通和繁榮的商業貿易。麻沙和崇化兩地的書籍,走水路可以直下福州,走陸路往北可至中原、往東可至蘇杭。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宋時期閩北地區的人文薈萃,文化教育相對發達。建陽世稱“七賢(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幹、熊禾、遊九言、葉味道等)過化”之鄉;朱熹曾於建陽考亭講學,並創立考亭學派,因此建陽又被稱為“理學之鄉”。此外,閩北一帶還出了眾多文化名人,如法醫學鼻祖宋慈、著名詩畫僧人惠崇、著名詞人柳永、著名詩論家嚴羽等等,閩北成為聞名全國的文化重地。讀書人多,對書籍的需求量就大;學者多,對於書坊來說便不乏稿源。
建陽刻本“行四方者,無遠而不至。”南宋時期就已經遠銷國外,真可謂是“建本遍天下”;到了元代,建陽刻本更是名揚天下,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前朝,全國現存的元代刻本中,建本就占了將近一半;明朝,建本刻印規模繼續發展,圖書種類也開始增多,嘉靖、萬曆年間達到了頂峰,著名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是首先在建陽崇化付梓的。可惜的是,到了清代,建陽麻沙和崇化的刻書逐漸走向沒落,後來被汀州府連城縣四堡鄉(今連城縣四堡鄉)取而代之,連城四堡一躍成為與江西滸灣、武漢、北京並列的清代全國四大刻書中心之一。
建陽刻書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曾經對福建乃至全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宋明時期福建文化教育躋身全國前列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建陽刻書在保存、繼承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乃至促進古代中外交流方麵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因此,“建本雕版印刷”於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