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2)

商湯問伊尹怎樣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伊尹回答說:“如果隻是想把天下治理好,那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好的話,那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修養好。”所以說,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養身心,完善自身。

修身者,乃自身建設也,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進行主動的、自覺的鍛煉和修正,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的要求,不斷地消除、克製自己內心的各種非道德欲望,努力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高到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在我國曆史上,不管哪朝哪代,都把修身視為人生大事。古人雲:“君子不可不修身。”“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可見“修身”乃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想成為堂堂君子的第一道門坎。

孔子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甚至把“修身”提高到能否“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並把“修身”列在首位:欲治其國者,先治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並指出在修身、齊家、治國三者中,“修身”是基點,是核心,是每一個人一生都做不完的功課。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意思是說,德性渾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嬰兒一樣純潔。又說:“重修身,則無不克。”再有,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更指明了個人的修養不僅是處世的條件,而且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曾說:“烈性而桀驁的良種馬,如不加以馴服,永遠都不會成為最驍勇的千裏駒。”人也是如此,稟賦再優良、精力再旺盛、再有可能成為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不學無術,也無法成為有用的人。

由此可見,“修身”作為目標,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體現;作為手段,是實現最高人生價值的道路和方法。

古人雲:“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養心”其實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感悟的過程,是一種自我修煉的過程,是以人類的大智大慧充實、提高自己的心智與德行的過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培養一個人的品德,要從“修身”、“養心”,即思想修養這個根基著手。一個品正德高之人,要保持淡定、豁達的心境,就必須時常“養心”,通過“養心”,以“潤其身、恒其誌、貴其德”。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通過不斷“修身”、“養心”而達到自我完善的過程。

時代發展到今天,注重“修身”、“養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往往對如何汲汲爭先、求功立名的事情冥思苦想,卻忽略了對自身品格的修煉以及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修身”、“養心”將不再讓你局限在一種膚淺的生存狀態之中,會讓你的存在充滿血肉和意義,也讓你的靈魂更為高貴,從而達到“身”與“心”的和諧與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