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就是陸地上作戰的軍種,是軍隊主要的組成部分。當代陸軍主要由步兵、裝甲兵、炮兵、陸軍防空兵、陸軍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電子對抗部隊、偵察部隊、氣象部隊、測繪部隊等兵種、專業兵組成。有的國家陸軍還編有空降兵、陸軍火箭兵、鐵道兵和特種部隊等。是一個多兵種、多層次、多功能的合成軍種。通常設有軍種領導機關,一般按師、團、營、連、排、班的序列編製。有的還編有集團軍一級。主要裝備步兵武器、坦克、裝甲車、火炮、導彈、直升機、汽車等。擔負在陸地殲滅敵人的任務,既能獨立作戰,又能與海軍、空軍聯合作戰。

“陸軍”一詞首見於《晉書·宣帝紀》:“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

在中國,陸軍是最古老的軍種,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夏至春秋時期,據《尚書·甘誓》等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說明當時已有陸地上作戰的軍隊。主要裝備石、骨、竹、木質兵器。《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表明夏王少康複國時,可能有“旅”一級軍事編製。商、西周至春秋中期,陸軍中有進行步戰、車戰的徒卒和車兵。車戰逐漸成為主要作戰方式,車兵逐漸成為主要兵種,主要裝備是戰車、戈、矛、戟、劍等青銅兵器和銅胄、皮甲等護身裝具,以金鼓、旌旗等作為指揮作戰的通信工具。春秋中葉以後,車兵地位下降,步兵地位上升。春秋末期,開始出現騎兵。

戰國至五代時期 陸軍規模進一步擴大,兵種增多。《戰國策》、《史記》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等記載,說明戰國時步兵龐大,是主要兵種,車兵仍很盛行,騎兵已經興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中原諸侯國騎兵迅速崛起成為兵種。秦漢時期,陸軍分駑兵、輕車、騎士;弩兵在步兵中占有很大比例,騎兵迅速壯大,車兵逐漸淘汰。三國至五代,步兵始終是主要兵種。戰國時,重要的鐵兵器有劍、戟、刀、矛、匕首等,還有鐵製的防護裝具甲和胄。遠射程弩和拋石機廣為運用,並出現壘石和巢車等攻城器械。秦漢時,鎧甲已製式化。三國時,魏軍裝備有大型攻城器械高櫓。

宋朝,陸軍主要是步軍,其次是馬軍,還有弓兵、弩兵、炮兵、槍手等。遼金,以騎兵為主,並出現使用拋石機的炮手軍。元朝,騎兵進入鼎盛時期,蒙古軍基本上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多為步兵,炮手軍的數量增多。明朝,有步兵、騎兵、車兵、輜重兵等兵種區分,主要兵種仍是步兵和騎兵,並有使用火器的建製部隊。清朝,入關前,八旗兵基本上是騎兵,統治全國以後,八旗步兵大量增加,京營八旗中還有使用火器的專業部隊;新建的綠營兵則以步兵為主。陸軍的武器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

清朝後期開始仿效西方軍隊的體製編製組建和訓練陸軍。清末,新軍分步兵、馬兵、炮兵、工兵、輜重兵等兵種,統一按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序列編製。

中華民國初年,主要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後又增建裝甲兵、化學兵、鐵道兵等兵種,步兵人數最多,是陸軍的主力。其新定編製序列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以後還有集團軍、方麵軍、路軍、軍團、兵團等高級編製單位。裝備方麵主要以仿製和購買西方的武器為主,大量裝備陸軍的有步騎槍、輕重機槍、高射機槍、山炮、野炮、迫擊炮、榴彈炮、加農炮、高射炮、汽車、裝甲車、坦克和無線電台等。

在外國,公元前6世紀前,早期的奴隸製國家古埃及、蘇美爾,就已有陸地作戰的武裝。此後,阿卡德、烏爾、巴比倫、赫梯、亞述、烏拉爾圖、印度等國也建立陸軍。步兵是主要兵種,有的還有戰車兵、騎兵;主要使用木、骨、石質兵器,也有少量銅、鐵製冷兵器。古埃及的陸軍由重裝步兵、輕裝弓箭手、投擲手和散兵組成,按武器類型編為長矛隊、短劍隊、狼牙棒隊、投石隊。

公元前6世紀以後,古希臘陸軍的基本作戰隊形和組織單位是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方陣,一般編十人隊、百人隊,最大的方陣達萬人。從4世紀開始,歐、亞一些國家的步兵地位下降,騎兵逐漸興起,成為陸軍的主力。騎兵身著重盔甲作戰,乘馬有了馬鞍、馬鐙、蹄鐵。10世紀末,歐洲的騎兵已完全主宰戰場,步兵人數雖多,但隻起輔助作用。14世紀以後,歐洲各國軍隊陸續大量裝備火槍、火炮,陸軍內部結構有了新變化,步兵重新成為主要兵種,炮兵數量逐步增多。在西歐,城市的發展也促進了步兵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