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國民兵史話(1)(1 / 2)

中國民兵有著光輝的曆史,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根據中國特點,把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具體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形成人民戰爭思想,創建了人民軍隊,建立了民兵組織,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鬥爭。

中國民兵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產物,是一支新型的人民群眾武裝組織,是人民軍隊的得力助手和強大的後備力量,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曆史時期均發揮了巨大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民兵成為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在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中,作出了新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1921年誕生後,在領導和開展工農運動中,就注意建立工農武裝。1922年1月,在香港海員大罷工中產生了工人糾察隊。1924年8月,在廣東省廣寧縣的農民運動中,誕生了農民自衛軍。

北伐戰爭時期

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有很大的發展。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對於農民運動的決議案》,提出把組織農民協會,發展農民自衛軍作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彭湃、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先後在廣州、武漢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開展農民運動和建立農民自衛軍,培養了大批骨幹。

在此期間,中國南方,特別是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農民自衛軍的發展,迅猛異常,聲勢浩大。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的興起和發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

特別是1927年3月,為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在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領導下,以上海工人糾察隊為骨幹,舉行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並一度解放全上海,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革命暴力推翻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政權的嚐試。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把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建立人民武裝,作為創建、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根本。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武裝進軍井岡山,在建設紅軍的同時,廣泛發展暴動隊、赤衛隊、少年先鋒隊等群眾武裝組織。毛澤東一再強調,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在1929年著名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任務。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舉行的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通過和頒發的《蘇維埃的武裝政策》,進一步強調“武裝工農是蘇維埃的基本任務之一”。

隨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陸續頒布了《赤衛軍組織法》和《蘇區少先隊組織條例》,將各個蘇區的群眾武裝統一為赤衛軍和少先隊,規定赤衛軍由23~40歲的青壯年組成,少先隊由18~23歲的青少年組成,並規定在赤衛軍、少先隊之中,挑選部分強壯勇敢分子,組成模範營,作為保衛蘇區和參加紅軍的基本隊伍。各蘇區的赤衛軍和少先隊,人數最多時達250萬,是當時主力紅軍的6倍,他們站崗放哨、傳遞情報、護理傷員,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積極配合紅軍作戰,為粉碎敵人的“圍剿”,保衛和擴大紅色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大作用。

赤衛軍、少先隊也是紅軍取之不竭的強大後備力量,各蘇區堅持實行“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逐步升級的辦法,使紅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補充,許多地方的赤衛隊、少先隊,常常是整連、整營、整團,乃至整師地參加紅軍,如江西興國縣組織起來的工人師、模範師和少共國際師就在1933年先後集體參加了紅軍,全縣38萬人中,參加紅軍的達8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