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中國古代軍隊的兵禮與軍法(1)(1 / 3)

據儒家的歸納總結,西周時期的“五禮”中就有“兵禮”。兵禮既包括交戰的規則,也包括了軍隊中的各類禮儀和紀律。春秋戰國以後不再有完整的兵禮,但是卻有嚴密的軍紀和嚴酷的軍法。另外也還有一些交戰的一般規則。

交戰的一般規則

公元前638年,宋國糾集了衛國、許國、魏國一起進攻鄭國。宋國是商朝滅亡後的商族人國家,西周之初受到周族諸侯國家的嚴密監視。春秋時期宋國開始擺脫被周族諸侯國家監視地位,而宋國的國君宋襄公更進一步,想步第一個稱霸諸侯的齊國國君齊桓公的後塵,來當中原諸侯各國的霸主。當時鄭國已淪為楚國的附庸國,因此宋襄公打算通過這次征討來樹立他在各諸侯國的稱霸地位。

宋國的大夫司馬子魚勸說他:“上天在很久以前就拋棄了我們商族,您想要振興宋國,恐怕是違背天意的。”宋襄公不聽。

楚國為解救鄭國,直接出兵進攻宋國。宋襄公親自率領宋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迎擊楚軍。宋軍先排列好了陣勢,而楚軍還在渡河,司馬子魚建議乘著敵軍在渡河的機會發起衝鋒,宋襄公不同意。楚軍上了岸,正在排列陣勢的時候,司馬子魚又建議趕緊衝鋒,宋襄公又斷然拒絕。等到楚軍排好陣勢後,宋襄公才下令衝鋒,可是由於宋軍實力弱於楚軍,結果打了個大敗仗,宋襄公自己大腿受了傷,衛隊也全部被消滅。

宋襄公帶著殘兵敗將回到國內,宋國人都一致譴責他。宋襄公為自己辯護說:“君子打仗時對於已經負傷的對手就不再傷害,不捉已經有白發的俘虜。古代軍隊作戰時從不乘人之危發起進攻。我們商族是亡國的後代,不能向尚未排列陣形的敵人發起衝鋒。”

司馬子魚說:“您不懂打仗。敵人比我們強大,隊形混亂不成陣勢,這是上天給我們的好機會,乘機衝鋒,有什麼不可以的?即使是這樣還難說一定獲勝。而且對方都是我們的死敵,就是老頭,抓到就是俘虜,哪裏還要管他有沒有白頭發?我們訓練軍隊就是為了殺敵,為什麼不可以多次殺傷敵人?如果不想重複傷害,那就不如別去傷害;要愛護敵人的老年人,還不如索性就不打仗。”

宋襄公由於泓水戰役中的負傷,在第二年死去。

宋襄公因為這次戰役的指揮而遭到後世的一致嘲笑,記載這個故事的《左傳》一書顯然就是站在他的對立麵——司馬子魚的立場上的,而後來毛澤東在他的軍事名著《論持久戰》中更是將宋襄公的舉動稱之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從曆史的角度看,宋襄公很可能是在遵循西周時期諸侯貴族之間的交戰規則,隻不過到了春秋時期這種規則已經過時,不再被人們遵守,而宋襄公企圖以嚴格遵守交戰規則來表示自己是“周禮”的真正扞衛者,進而為自己中原稱霸找到理由,結果是落得個受人恥笑的下場。

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記述以及議論中,可以發現在西周以及春秋早期,確實存在一些基本的交戰規則。

比如儒家的《禮記·月令》一書認為在春天不可發動戰爭,隻有到了立秋這一天,國王帶大臣到西郊“迎秋”後,可以開始發動戰爭。

《春秋公羊傳》稱西周的“兵禮”是“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不破壞別國的祭祀設施,不俘虜有白發的人;“不加喪、不因凶”,對於正在為國君服喪以及有災荒的國家不得發動戰爭。

宋襄公所說的雙方應都排列陣勢後再進行交鋒,不要對傷員再加傷害,這也應該是西周“兵禮”的內容。

兵家著作《司馬法》也說西周作戰要“成列而鼓”,“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戰場追擊不要超過100步,戰役追擊不要超過3天的行軍)。

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這些交戰規則已被拋棄。人們已經認為“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孫子兵法》)“兵不厭詐”、“勿擊堂堂之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等等的理論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在後世流傳下來的交戰規則主要隻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春秋時期諸侯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國派出申屈出使齊國,楚莊王特意囑咐不要從宋國經過。宋國執政華元聽說了,覺得這是對宋國的莫大侮辱,就設伏擊殺死楚國使者。楚莊王為此“投袂而起”,出動大軍包圍宋國國都整整9個月。

宋國派出使者到晉國告急,晉國上一年剛被楚軍打敗,不敢冒與楚國全麵衝突的危險,隻是派解揚為使者勸宋國堅守,不要投降。解揚經過鄭國,被鄭國抓起來交給楚國。楚莊王親自接見解揚,企圖買通他,要他向宋軍喊話,說晉軍不再提供救援,斷絕宋軍的希望,解揚不同意。經楚莊王幾次威逼利誘,解揚才答應下來。可是當解揚來到了望城中的樓車上,就大聲疾呼,說晉國援軍不日就到,請宋國無論如何要堅持下去。

楚莊王大怒,解揚說:“我答應你的條件隻是為了實現使命,現在使命實現了,請立刻處死我。”楚莊王無話可說,反而釋放他回晉國。長期圍困而無戰果,楚莊王打算退兵,可申屈的父親攔在車前,說:“我兒子不惜生命以完成國王的使命,難道國王要食言了嗎?”楚莊王無言以對。申屈父親建議在宋國建造住房、耕種土地,表示要長期占領宋國,宋國就會表示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