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二戰著名部隊(3)(1 / 3)

他於8月5日追授銀質雙寶劍橡葉騎士勳章。繼任者為第3SS裝甲軍總參謀長黨衛隊旅隊長兼黨衛軍少將約臣。齊格勒在7月剩下的日子和整個8月裏,第3SS裝甲軍始終進行著最殘酷的激戰,但是這些歐洲誌願兵們憑著他們超人般的犧牲精神和鋼鐵般意誌仍堅守住了陣地。9月14日,在愛沙尼亞的德軍開始奉命向拉托維亞撤退。種種跡象表明蘇軍正準備發動一輪攻勢。第3SS裝甲軍於18日至19日夜開始後撤,22日晨,“北歐”師占據了拉托維亞首都裏加西北30公裏的陣地,當晚全師在該市西南重新部署。

在蘇軍攻入該地區後,為了凝聚一條新的戰線,該師撤到了圖庫姆斯市附近的集結地域並於9月28日發起反擊,奪回了原先西南方向的陣地。在接下來的2個星期裏,黨衛軍擲彈兵們與數倍與己的敵人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很明顯他們堅守的防線過長,而敵人又過於強大。

於是在10月6日,整個“北方”集團軍群開始向拉托維亞的西部省份——庫蘭撤退。其大部分的部隊就在戰爭剩下的日子裏被圍困在“庫蘭口袋”中,最後隻有少數幸存下來。

10月12日,“北歐”和“尼德蘭”的部隊撤退至庫蘭前線以南地區,13日在多瑙河上最後的一座橋被德軍炸毀,同日蘇軍完全攻占了裏加市15日“北歐”師建立了幾個星期以來第一條穩定的防線。第二天蘇軍開始發動猛攻,防線一度被突破但馬上又被守軍堵上——這樣激烈的拉鋸戰一直持續了整個10月。

10月27日,蘇軍在一輪強大的炮火準備以後打響了第二次庫蘭會戰。步兵在坦克的伴隨之下向第3SS裝甲軍的陣地壓過來。很快防線就被撕裂,但是黨衛軍誌願兵們一次又一次地將敵人擊退。

在蘇軍進攻失敗之後,一種不祥的安寧籠罩在戰場上,而在這2個月的時間裏,德軍有了休整的鞏固防線的機會。

1945年1月初,“北歐”師陣地前的敵人活動又開始頻繁起來。1月20日,蘇軍開始了新一輪的攻勢,當時一名該師的挪威士兵在後來回憶到:“我們都在緊張的等待敵人到來……坦克從地平線的那邊出現了……成千上萬的俄國人仿佛野獸一般從地底湧了出來,他們狂呼著‘烏拉’,我們感到腳下的土地在顫抖……他們不是要消滅我們而是要吃了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生還的希望了……”在敵人的狂攻之下,第24“丹麥”裝甲擲彈兵團幾乎全軍覆沒以至於德軍不得不將第14裝甲師調到該團的陣地上進行反擊。

1月底,損失慘重的第3SS裝甲軍計劃從庫蘭撤回德國本土進行整編,撤退於31日開始。2月初,“北歐”師從拉托維亞的裏堡港船運回德國。這是一次危險的行動,然而大部分人員最終都安全抵達德國,隻有一艘運兵船“莫伊拉”號被蘇軍潛艇的魚雷擊沉,這艘船搭載著屬於SS第2“尼德蘭”誌願擲彈兵師的部隊,全船無一人生還。

在德國,第3SS裝甲軍和早先已經撤離回來的部隊重新彙合,此時該軍下轄:SS第27“蘭格馬克”誌願擲彈兵師的一個戰鬥集群、SS第28“華隆”誌願擲彈兵師、SS第10“福隆德斯伯格”裝甲師的部分部隊和SS第11“北歐”誌願裝甲擲彈兵師,隸屬新組建的第11裝甲集團軍,指揮官為黨衛隊副總指揮斯特內,而第3SS裝甲軍軍長任命為一名國防軍軍官馬丁·安林上將。

2月16日,該軍奉命發動攻勢以鏟除安斯瓦爾一帶的敵軍突出部,這次行動代號為“鷲日計劃”,德軍裝甲兵總監古德裏安大將開始計劃發動一次全線的總攻,但是希特勒將其修改為一次局部的反擊。在進攻一開始,“北歐”師取得一定戰術上的成果,攻占了依那河河岸。

然而隨著蘇軍抵抗的增強,前進的勢頭開始放慢。在18日的激戰之後,德軍成功的掩護了難民們從安斯瓦爾德安全疏散。接下來的兩天裏,雙方一直在該市進行著苦戰。

21日,德軍認為與日益增強的蘇軍繼續糾纏下去除了徒增傷亡之外以無任何意義,於是軍長斯特內下令全師撤至依那河北岸。從23日至28日,第3SS裝甲軍開始緩慢後撤到斯塔加德一帶和奧德河以北的斯特丁。3月1日,蘇軍在猛烈的預備炮火之後再次發動了進攻。

戰至中午,德軍開始退卻,失守。此時的第3SS裝甲軍幾乎損失殆盡,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不顧一切的阻擋住敵人的前進。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北歐”師和其他部隊被步步逼退。3月4日,全軍撤至阿爾特丹。3月8日,大部分部隊已成功的在阿爾特丹周圍建立了防禦陣地,如果這裏失守,那麼奧德河將是東德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所有的防禦部隊進行了亡命死守,雙方的傷亡都十分慘重。最後在14~15日夜,橋頭陣地被放棄,仍然在奧德河東岸的“北歐”師部隊撤退至阿爾特丹城內。該城的激戰在17日達到了白熱化階段,“挪威”和“丹麥”團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失但仍舊死守陣地直到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