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美國的軍銜製是從英國繼承過來的。確切地說,目前英、法等西歐國家的軍銜製,才真正是“西方型”軍銜的典型。
“西方型”軍銜軍官等級一般設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四等十一級。
元帥:一些較大的國家,大都設有元帥軍銜。如英國、法國、印度、埃及等國。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西方國家的元帥。其他國家,或因軍隊規模小,或因曆史原因,不設元帥軍銜。如西方經濟大國——聯邦德國,戰後被限製軍備發展規模,以上將為最高軍銜。
將官:實行“西方型”軍銜的國家,將官一般都設四級,即上將、中將、少將、準將。沒準將銜,這是“西方型”軍銜的一個特點。多數國家的準將為將官的最低一級,而英國及英聯邦國家則把準將作為將官和校官之間的一個特殊層次。這一方麵是為了控製將官數量,另一方麵又不使基本戰術兵團指揮官的軍銜偏低。將官一般對應旅以上軍官,上將、中將、少將、準將分別為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旅長的編製軍銜。這四級軍銜的法文原意就是“集團軍將軍”、“軍將軍”、“師將軍”、“旅將軍”。
校官、尉官:“西方型”軍銜校官、尉官均設三級,即: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校官一般對應團、營軍官,尉官對應連、排軍官,如上校團長、上尉連長等。
中國軍銜
我軍目前實行的軍銜製,不同於上述三種類型。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我軍新軍銜製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
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
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準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方型”軍銜多大校一級。
應該說,比較而言,我國新軍銜製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至少軍銜等級一樣多。
所不同的是“西方型”軍銜有元帥和準將,我軍軍銜製在相應的位置上是一級上將和大校。我軍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一點和大多數國家一樣,我軍的大校和朝鮮一樣主要是為師職幹部設的。由於我軍師職幹部數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將,將官數量過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則顯得偏低;如設準將軍銜,將官數量更多,因此設置大校銜。
這樣,我軍的編製軍銜就比較特殊,尉官對應連、排軍官,這一點與其他幾種類型軍銜製一樣;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晚清的軍銜製
1904年至1905年,中、日之間發生了“甲午戰爭”。中國方麵參戰的湘淮軍和各省防練軍大部分潰散,號稱“北洋精華”的海軍,也全軍覆滅。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清軍戰鬥力的脆弱,在戰爭中暴露無遺。
甲午戰爭後,晚清政府接受這次戰爭慘敗的教訓,下決心全麵仿照西方列強編練新軍,加強訓練,從而向全盤西化的方向改革軍製。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移植西歐式軍銜製,即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三等九級製,取代舊的官階製度。1905年12月經清政府批準,清朝陸軍軍官開始按新的官製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軍銜等級。當時新軍軍官軍銜各級名稱如下:
上等第一級,大將軍,將軍、正都統,
上等第二級,副都統,
上等第三級,協都統;
中等第一級,正參領,
中等第二級,副參領,
中等第三級,協參領;
次等第一級,正軍校,
次等第二級,副軍校,
次等第三級,協軍校。
從這個軍銜等級表中可以看出,清朝新軍軍官軍銜實行三等九級製,即上、中、次三等;上等官稱都統,中等官稱參領,次等官稱軍校;每等均分正、副、協三級。以後,又設置了軍士和兵的軍銜,即: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
此外,在軍官和軍士之間設“額外軍官”銜一級。至此,清軍中形成一個上自大將軍,下至二等兵的完整軍銜體係,中國第一個軍銜製度誕生了。
不難看出,如按現在的軍銜稱謂,“都統”對應將官,“參領”對應校官,“軍校”對應尉官;“正”、“副”、“協”分別對應上、中、少各級。從“正都統”至“協軍校”這九級,分別對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將軍”、“將軍”和“正都統”同為一級,是榮譽軍銜,相當於有些國家的元帥。“額外軍官”就是準尉。士兵軍銜稱謂與現在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