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未來軍事與信息化戰爭(1)(3 / 3)

(第二節)神奇的信息化作戰

一、機動戰

二戰後,作戰形式發生的根本變革是:陸、海、空協同作戰發展到“七維”一體的機動戰。這種作戰樣式,常常是高強度、大規模局部戰爭中作戰行動的基本方式,也是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最高表現形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高強度、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中,常常具有殲滅敵軍與攻(守)地域的雙重目的,僅憑單一軍神或單一領域的作戰行動,往往都達不到預期效果。隻有運用諸軍兵種從“七維”各個領域對敵方實施綜合打擊,才能完全實現殲敵與攻(守)一定地域的目的,從而讓最後的勝利屬於自己。

在作戰方法方麵,著重強調主要運用機動戰,同時輔之以其他作戰形式,構成以機動戰為主的作戰行動體係,盡最大努力避免采用靜止、線式的作戰方法,從而讓作戰行動的進攻性、機動性和靈活性得以增強。因此,通常采取先退後進、先割後殲的作戰方式。一是通過戰前向戰區投送各軍兵種的精兵利器,先建立起具有威懾作用的基本態勢,然後經過臨戰前的巧妙機動布置,快速形成“七維”一體化的作戰部署。二是運用“七維”一體化的偵察情報信息網實施信息作戰。三是運用“七維”一體化的電子設備實施電子戰。四是飛機、導彈、火炮等遠程殺傷性武器的大量使用。五是等到敵軍的戰鬥力有所削弱或作戰體係癱瘓後,在強大的電子戰、火力戰的支援下,以地麵機械化部隊的急速推進與空降、機降部隊垂直攻擊緊密結合,實施一體化的全縱深機動突擊,從而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等到攻擊任務完成後,又快速將作戰力量分散成不易遭到敵大規模殺傷武器攻擊的小分隊。

二、電子火力戰縱觀世界局勢,在未來戰爭中,電子戰與火力戰已緊密聯係在一起,相輔相成。

武器裝備電子化程度的提高,使電子的“軟殺傷”與火力的“硬摧毀”得以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可能是“七維”一體機動戰的某一部分,也可能是一次獨立完整的作戰行動。當它是“七維”一體機動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時,通常用於地(海)上部隊發起攻擊之前的先期作戰階段,主要任務是對敵縱深的重要目標進行壓製,使敵軍的作戰體係崩潰,進一步削弱敵方的戰爭潛力,為決戰勝利創造條件。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沙漠風暴”行動,就是在“七維”一體的機動戰中,運用電子火力癱瘓戰的最有代表性的戰例。當電子火力癱瘓戰是一種作戰行動時,通常用於“隻打不占”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主要是對預先確定的敵方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從而完成既定的戰略目的。例如,美軍在1996年9月連續兩次向伊拉克實施巡航導彈攻擊,美軍在1998年8月對蘇丹和阿富汗實施巡航導彈攻擊,均屬此類組織實施電子火力戰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讓二者的行動保持協調一致其基本彳了動方法是:電子戰先行,火力戰緊隨其後。也可以理解為先采取電子幹擾等進攻性行動,造成對方因電子設備失靈而導致指揮失控、行動失調,隨後再給敵方目標以沉重打擊,破壞或摧毀預定的敵方目標,當然,有時電子戰與火力戰也可以同時進行。

對於擁有遠程精確製導武器的軍隊而言,實施火力打擊的主要方式通常是采用超視距精確打擊。這是一種在作戰雙方不能通視的遠距離上,發射精確製導彈藥攻擊目標的行動,具有非接觸、精度高、摧毀力強等顯著特點,與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行動少傷亡、速戰速決等要求相適應。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起空襲的時候,從遠距攻擊目標1000多千米的美軍艦上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在整個空中進攻戰役期間,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動,也主要體現為在伊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精確製導彈藥進行超視距打擊。海灣戰爭剛剛開始,伊軍就曾計劃要在“戰爭之母”的地麵交戰中與多國部隊“拚刺刀”,但由於多國部隊大量采用超視距精確打擊方式,使遠戰能力相對較弱的伊軍無可奈何,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戰役結束之時,也沒有出現過雙方長時間短兵相接的決戰場麵。鑒於超視距精確打擊的獨特優勢,美軍1998年在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中準備“沙漠驚雷”行動時,增大部署中遠程精確製導武器的比例,試圖第一輪攻擊就全部摧毀預定的伊拉克的重要戰略目標。

經過不斷地向前發展,隨著遠戰殺傷性武器作用距離增大和精度的提高,在未來戰爭中,將可能使過去傳統的地麵坦克集群膠著、空中機群航炮格鬥、空對地攻擊的臨空轟炸掃射等交戰方式成為曆史,遠戰武器的超視距對抗,將一舉取代“短兵相接”、“對抗廝殺”等傳統作戰方式的主導地位。

三、海空封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