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幾章所描述的甲板著艦和起飛方法、航母及其裝備是真實存在的,並切實影響了海軍航空。然而在同一時期,皇家海軍還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設計和概念,但由於多種原因都沒有付諸實施。否則,艦載機飛行可能會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這些損失對英國海軍的作戰能力產生了重大影響。

冰造的飛機場

1943年,“哈巴庫克(Habbakuk)”計劃對用冰建造“不沉的航空母艦”的構想進行研究。最初的提議人是聯合作戰總部一名計劃主管,科學家Geoffrey Pyke先生。溫斯頓·丘吉爾看了這個提議,並認為對這個提議進行驗證極為重要。浮島的好處,如果僅僅是作為飛機的加油站來使用的話,則顯得太華而不實,因而在當時是沒有必要進行討論的。在目前考慮的戰爭計劃中也不難找到這種辦法。1一個成立於1942年9月的研究委員會發現,作為計劃中用來建造船殼的材料,單用冰還不夠結實堅固。Pyke相信,通過加入一種粘合物質——木質紙漿或者鋸屑,然後通過冷凍生產出一種抗壓強度與水泥相似的每平方英寸大約3000磅的材料,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材料被命名為“Pykrete”,在英國實驗性的生產了一部分,2但造船所需的材料大部分隻能加拿大北部靠近北極的地區製造,1943年4月,英國派了一個小組前往加拿大,與駐紮在渥太華的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以及英國海軍部技術代表團一起工作。

他們接到指示,3要求深入研究許多特殊的應用,包括一個3000英尺長的遠程飛機基地、一艘2000英尺長的航母、一個1250至1500英尺長的先進戰鬥機基地、一艘貨船、一艘油船或者這些的組合。除了一個研究組被保留外,其餘全被解散。遠程飛機基地超出了現有物資和設備的支持範圍。由於牆體厚度和大量製冷機器的需要,戰鬥機基地無法建造成按指示要求那樣小的尺度。使用貨船和油船,則發現淨載量與船的大小和成本相比顯得太小,隻有排水量的5%左右,使得它們與正常的商船相比完全不經濟。因此,注意力集中在設計一艘有著2000英尺長、300英尺寬、吃水150英尺、幹舷50英尺的航母上,它的排水量將達到2百萬噸,速度大約6節,由裝配在船殼兩邊的26個蒸汽動力渦輪-電氣係統推進器集群提供動力。散發熱量的機器將與“Pykrete”船殼隔離,因此船殼需要木質覆層覆蓋在外麵以保持船體形狀。需要大量的製冷設備來保持“Pykrete”處於理想的溫度。如果船殼或者製冷設備受到損害,這艘航母也不是永不沉沒。英國特丁頓國家物理試驗所對一艘“哈巴庫克”模型進行了測試。在加拿大建造了一艘60英尺長、30英尺寬的試驗性“Pykrete”航母。然而研究組最終建議取消計劃,原因是,需要在遙遠的北極建造一艘這樣的船不僅工程巨大,而且花費將超過常規艦隊航母的兩倍。盡管,經過小規模的試驗之後,沒有人相信這樣的艦船能夠在現實中建造出來並進行實際運用。

實際上,“Pykrete”航母從來沒有受到充分的研發。英國國家物理試驗所的模型顯示,這樣的航母能以一千英尺長、五十英尺高的姿態在海麵飄行,而不會造成大的甲板運動。機庫足夠大,甚至可以容納哈維蘭“蚊子”飛機,而且無須折疊機翼。在大西洋,經常有充足的自然風能夠讓飛機從那樣大小的甲板上自由起飛,但以6節的速度進入風中將出現問題。機器維護比較困難,由於其巨大的排水量,“哈巴庫克”無法進入任何一所皇家修船廠或船塢修理廠進行整修。同時由於其巨大的體積,實際上也無法在深水區停泊。甚至清除長在船殼大麵積水下部分的海洋生物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哈巴庫克”隻是一個戰時的、受到過多關注的“聰明主意”,但可以說它引起了皇家海軍對更多常規航母具有的價值的注意。

權威的英國戰時航母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部很快發現美國海軍航母設計習慣的一些優點,並將之融合到他們的一艘新型艦隊航母設計中,這艘航母作為首艦被命名為“馬耳他(Malta)”。到1942年,航母上的航空隊的規模大小已經由能夠在甲板上活動的飛機數量而不是能夠進入機庫的飛機數量來決定。1943年,改良型“怨仇”號航母的設計有了進展。但隨著英國第五任海軍軍務大臣,海軍上將Boyd的一次強勢幹預,在權衡了作戰部隊的意見之後,該航母的設計被改成了一艘機庫更大而且側麵開放的航母,這樣艦載機就可以在升上甲板之前發動飛機引擎,飛行甲板比英國以前設計的飛行甲板更加接近矩形形狀,以便在發動一次打擊行動之前排列最大數量的飛機,同時在打擊之後重新恢複最大數量的飛機進入1號彈射軌道。設計確定安裝四座起降機:兩座位於中心線,兩座側起降機位於左弦。兩座側起降機一前一後放置,便於後側起降機在上一批次艦載機起飛後停放下一批次待飛艦載機,同時前側起降機可以開始將固定在甲板上的飛機移進機庫。計劃有多至80架飛機能夠從甲板上起飛,另外在機庫中的20架飛機可隨後起飛。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包含飛機指揮室、雷達室、羅盤平台以及艦橋,由於體積太大被一分為二,中間空隙由柵欄過道連接。

飛行甲板沒有安裝護甲,設計時考慮,通過表麵鋪設木板,以便提供一個像美國航母那樣的、能夠輕鬆維修的抗滑表麵,但最終計劃是確定使用低碳鋼和間隔使用伸縮接頭。1943年,英國下了四艘該級航母的訂單,4但沒有一艘開始建造,二戰結束後,訂單被取消。這裏麵有明顯的經濟因素的原因,缺失這些航母對皇家海軍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我認為,比起正在建造的兩艘艦隊航母,“馬耳他”作為一種後來的、設計得更好的航母,提供了一個更為長遠的前景。大甲板可以讓大型的多引擎飛機的行動更加簡單,而且,盡管在它們被取消的時候還不知道:甲板的非裝甲結構比“卓越”航母群中的裝甲“盒子”具有更好的適應性,使得組裝類似於美國“安提塔姆”號航母上那樣的全角飛行甲板,比起“勝利”號、“鷹”號和“皇家方舟”號航母需要組裝的飛行甲板,花費要少一些。跟美國的航母一樣,前側升降機可以用來作為支撐斜角甲板的舷台的前麵部分,三角部分則建在船尾。“馬耳他”的設計還有一個大的優點是內部空間,在裏麵可以容納新型飛機、係統和操作人員。皇家海軍1945年之後的所有已建的或者改裝的航母都相對較小和狹窄,給上麵的艦載機強加了嚴格的限製。如果1946年5建造兩艘“馬耳他”級航母,它們就能以較少的花費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新型“皇家方舟”號和改裝型“勝利”號航母的所有轉型特征,其結果將是,它們至少能夠像美國“中途(Midway)”號航母那樣大量而沒有限製地起降第二代渦輪噴氣飛機。“馬耳他”航母的缺失成了1945年之後皇家海軍的一個意義最為重大的“假設分析”。